2008年,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全县上下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用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市一系列重大战略部署,紧扣“建设经济强县、推进跨越发展”主题,积极应对百年罕见的冰雪灾害和复杂多变的宏观环境,锐意进取,主动作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实现良好开局。
一、综合
2008年全县经济社会跨步发展,县域经济综合实力继续稳居全省十强,全县社会政治大局稳定。
经济保持高位增长。全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126.87亿元,比上年增长14.6%,增幅位居九县市区第三,五县(市)第一。其中,第一产业实现增加值30.56亿元,增长5.5%,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8.4%;第二产业实现增加值53亿元,增长23.4%,对GDP增长的贡献率为58%;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43.31亿元,增长13%,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33.6%。按常住人口计算,人均生产总值为18414元,比上年增加3056元。第一、第二和第三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24:41.8:34.2。
农业农村持续发展。抗冰救灾取得全面胜利,农业生产全面丰收,粮食生产创历史最好水平,牲猪生产保持良好发展势头,农村改革积极推进,新农村建设全面推进,农村基础建设继续加强。
产业培育力度加大。2008年,投入产业扶持资金9350万元,投入园区建设资金8380万元,兑现产业奖励资金540万元。全县年内新增规模企业38家,产值过亿元企业达8家。
县城面貌焕然一新。加快了滨江大道、兴工路、吉兴路、新城西路、商业路段建设,完成了交通路和攸衡路的路面沥青铺设,抓好了攸州大道两厢配套、新城中路样板街建设,有效推进了环卫体制和城管体制改革,县城明显绿化、净化、美化和亮化。
交通建设强势推进。衡炎高速攸县段建设基本完成,网朱公路攸县段全县贯通,攸安连接线正式启动,衡茶吉铁路进县设站,岳汝高速攸县段建设和S315攸县段改造等重要交通项目争取工作取得重大进展。硬化乡村道路700公里,通乡公路建设任务全面完成,全县县道砂石路成为历史,全年共启动交通项目17个,投入资金2.4亿元。
招商引资卓有成效。2008年共签订重点招商引资项目12个,验资注册资金2789万元,利用县外境内资金7.5亿元人民币,紧紧抓住国家出台扩大内需政策机遇,完成对接项目26个,到位资金9540万元。
社会事业全面发展。义务教育学杂费全部免除,新建农村寄宿制8所,合格学校9所,高考本科上线总人数和万人上线率再居全市第一。16所乡镇卫生院改造顺利完成,在全省率先开通农村数字电视。农村文化建设取得显著成效。
人民生活继续改善。新增城镇就业和再就业人员6568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1660人,新增“五大保险”参保人数24179人,城镇居民医疗保险参保人数39000人,新农合参合率达到95%,新建农村安居房500栋,城镇廉租房1.3万平方米,全县28597人享受了最低生活保障,城镇居民和农民收入均保持2位数的增长。
安全形势明显好转。深入开展了“隐患治理年”活动,安全技改投入达8800万元,非煤矿山、危险化学品、建筑施工等领域实现零事故,零死亡。安全事故起数、死亡人数、受伤人数和经济损失“四项控制指标”分别下降39.9%、38.1%、16.5%和48.7%,安全生产创历史最好水平。
二、农业和农村经济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增强。2008年农、林、牧、渔业总产值完成44.29亿元,增长5.6%。其中:农业产值完成19.31亿元,增长6.7%;林业产值完成3.14亿元,增长3.5%;畜牧业产值完成18.50亿元,增长4.9%;渔业产值完成1.37亿元,增长2.5%;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1.97亿元,增长10.7%。
大宗农产品全面增产。粮食总产量达53.4万吨,增2.09万吨;蔬菜产量55.47万吨;水果产量3.2万吨。全年出栏肉猪111.18万头,增长5.6%;出栏牛1.74万头,增长5.4%;出栏羊4.21万头,增5.8长%;家禽出笼478.2万只,牛奶产量1350吨;水产品产量1.68万吨,增长5%。优质农产品种植面积继续增加,全县优质稻种植面积达100万亩,占粮食总面积的96%。经济作物种植面积达到48.42万亩,增长4.7%,占到农作物总播种面积的31.7%。
农村基础条件继续改善。全县共铺开各类水利工程1180处,移动土石方1050万方,投入各类水利建设资金6600万元.全县完成小型水库除险加固19座,新修小Ⅱ型水库2座;新修山塘621口,防渗山塘704口,挖深扩大山塘水库2座;防渗大小渠道366.8公里;完成渠道清淤热障1000公里。新增蓄引提水总量450万方,新增灌溉面积1000亩,新增旱涝保收面积1.5万亩,改善灌溉面积5万亩。年末机械总动力60.2万千瓦,增长8.1%,完成人工造林1838公顷,退耕还林400公顷,活立木蓄积量为279.48万立方米。全县农村用电量1.69亿千瓦时,增长41.1%,推广各类新型农机具达2814台;新建农村沼气池2767个。
三、工业和建筑业
新型工业化强势推进。2008年,我县实现全部工业产值126.8亿元,工业增加值47.46亿元,分别增长40.3%、23.4%,拉动GDP增长8.2个百分点,其中民营工业完成产值124.3亿元,增长41.5%。规模工业完成产值85.24亿元,增加值32.67亿元,分别增长40.3%、32.9%,拉动GDP增长7个百分点,较上年提高1.5个百分点。实现利润总额3.98亿元,增长88.9%。年末规模工业企业增至246家,规模工业综合效益指数达到145%,提高8.8个百分点。
园区建设步伐加快。2008年,攸州工业园新增入园企业5家,累计入园企业33家,完成工业产值12.57亿元,增长47.8%,实现工业增加值4.92亿元,增长70%;完成固定资产投资3.93亿元,其中基础设施投资8380万元。网岭、桃水、菜花坪、新市、酒埠江等乡镇工业小区完成产值26亿元,增长32%。
建筑业稳步发展。全年实现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5.53亿元,增长4.4%。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业企业10家,完成总产值3.65亿元,增长50%;实现利利润690万元,增长7.8%。完成房屋建筑施工面积81.2万平方米,增加28万平方米;房屋建筑竣工面积43.54万平方米,增加6.49万平方米。
四、固定资产投资
社会投资高位增长。全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51.22亿元,增长35.2%;城镇固定资产投资40.34亿元,增长41.8%。
投资结构继续优化。在全社会投资中,国有投资11.36亿元,增长26%,非国有投资39.86亿元,增长38%。城镇与农村固定资产投资比为78.8:21.2,房地产投资2.75亿元,增长22%。在城镇固定资产投资中,一、二、三产业投资比重为66:68.9:24.5。
重点项目建设顺利。全县投资500万元以上的重点项目68个,总投资165.6亿元,其中年内竣工投产22个,开工建设36个,完成前期准备工作有8个,累计完成投资16亿元。列入市重点项目有12个,总投资94亿元,其中投资61亿元的煤电一体化一期工程完成土地平整;投资2.45亿元的桐坝水利综合枢纽工程已动工建设;投资1.5亿元的网朱公路攸县段路面工作进展顺利;投资3.4亿元衡炎高速攸县段路基工程接近尾声;投资8000万元的农村公路建设全面完成。
五、贸易、旅游与对外经济
消费市场购销两旺。全年全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完成37.96亿元,增长26.4%。县级零售额18.13亿元,增长26.5%;县以下的零售额19.83亿元,增长26.3%。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完成34.04亿元,增长25.3%;限额以上贸易企业完成1.87亿元,增长19.9%;限额以下及个体户贸易业完成32.17亿元,增长25.9%;住宿餐饮业零售额完成3.12亿元,增长37.6%;其他行业零售额完成0.8亿元,增长28.6%。居民消费质量提高,消费内容日趋多样化,轿车、电脑、高档彩电、数码相机、摄像机等高档消费品明显增加。
旅游产业稳步发展。根据国家旅游局最新统计标准,全年共接待游客26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5.2亿元。酒埠江国家地质公园年底开园挂牌。白龙洞、宝宁寺、仙人桥,仙境乐园等景点企业继续完善内部经营管理,获得社会各界的好评。对景点、宾馆、门市部等60余家旅游企业进行重新评定“旅游诚信接待单位”。《酒埠江风景区旅游综合开发项目》被列为全市重点开发项目。
外资外贸迈上新台阶。大力实施大开放战略,开放型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全县完成注册合同外资4000万美元;验资注册到位外资2291万美元;利用境内资金9亿元人民币,增长82.8%;实现进出口总额250万美元。
六、交通、邮电
交通运输发展迅速。年末全县交通运输和邮电信业实现增加值7.92亿元,增长11.7%,对第三产业增加值的贡献率为16.7%,拉动第三产业增加值增长2.2个百分点。实现货物周转量7.14亿吨公里,增长17%,实现旅客周转量10.67亿人公里,增长11.5%。
邮电通信稳健发展。全年全县完成邮电业务总量1.93亿元,增长21.6%,其中:电信业务总量1.92亿元,增长21.4%。住宅电话发展迅速,年末累计固定电话用户12.5万户,其中小灵通电话用户1.5万户。年末国际互联网用户1.5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4.44万户,增加5.45万户。
七、财政、金融和保险
财政收入较快增长。2008年,全县完成财政总收入71200万元,增长26.96%。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完成46709万元,增长25.6%。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达5.6%。
支出结构得到改善。2008年,全县一般预算支出执行108216万元,增长46.9%。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9882万元,增长47.6%;教育支出22322万元,增长49.7%;医疗卫生支出7351万元,增长120%;社会保障和就业支出19447万元,增长45.99%;科学技术经费支出1320万元,增长8.2%。
金融市场形势平稳。年末全县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63.3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1.76亿元。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49.49亿元,增加9.72亿元,企业存款8.45亿元,增加2.46亿元。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为21.65亿元,比上年末增加1.49亿元。其中,短期贷款15.14亿元,增加0.19亿元;中长期贷款5.55亿元,增加1.13亿元。
保险事业持续发展。2008年全县保费收入1.51亿元,增长40%。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0.21亿元,增长31%;人身险保费收入1.3亿元,增长42.8%。全年支付各类赔款及给付0.86亿元,增长25%。其中,人身险给付支出0.71亿元,增长22.4%;财产险赔款支出0.15亿元,增长40%。
八、教育与科技
教育持续良性发展。2008年末,全县共有各级各类学校213所,其中中学37所,小学176所,教师进修学校1所;年末全县在校学生人数76144人;全年各级各类学校招生数66285人;年末全县教师数6005人;年末全县共有幼儿园124所,学龄儿童入学率、小学升初中升学率分别为100%和100%,本科达线人数1514人,比上年增加99人,增长7%,本科达线率为23.6%,比上年上升了1.8个百分点。
科技发展效益明显。大力推进了科技体制改革,积极引进专利和先进技术,科技项目实施取得了良好成效。2008年,全县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经费支出1.8亿元,增长76.5%,其中科技三项经费投入0.11亿元,增长46.97%。国有企业事业单位有各类专业技术人员1.7万人;专利申请821件;授权专利29件;技术合同成交金额1.5亿元,增长15.4%。全年完成高新技术产值4.5亿元,增加值1.93亿元,分别增长31.5%、32%。
九、文体与卫生
文体事业欣欣向荣。年末全县共有艺术表演团体10个,文化馆、公共图书馆各一所,博物馆2所。全县有广播电台1座,电视台1座。全县共有公共图书馆3个,开放各类档案1990万卷。年末全县有线电视用户8.06万户,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98.5%,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8.5%。年内举办了“为奥运奔跑”的环城跑接力赛,办了“为奥运喝彩”的社区趣味体育运动会,“健康生活生活健康”为主题活动的全县职工乒乓球赛和职工男子篮球赛。
卫生事业健康发展。年末全县共有卫生机构755个,其中:医院卫生院38个;全县共有病床床位1677张,其中:乡镇卫生院拥有635张;全县共有卫生技术人员3255人;实际参加农村新型合作医疗人数为62.16万人。
十、资源与生态环境
农业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全年建设占用耕地30公顷,其中开发区占用耕地10公顷,生态退耕20公顷。年末耕地为41.72千公顷。人均水资源2180立方米,年平均降水量1339毫米,年末大型水库蓄水总量2.65亿立方米。年总用水量6.9亿立方米,人均用水量709立方米。
生态环境治理力度加大。我县建成烟尘控制区1个,面积1.5平方公里。城市污水集中处理率100%,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95%,城市人均绿地面积2.1平方米。全年共完成人工造林面积1.84千公顷,森林覆盖率56.76%。年末全县自然环境保护区5个,自然环境保护区面积834公顷。
十一、人口与人民生活
人口自然增长率继续降低。2008年末,全县常住人口为68.9万人,比上年末增长0.7%;其中:全县城镇人口24.6万人,增长2.3%;城镇人口比重为35.7%,比上年提高0.7个百分点。2008年末,全县总户数(公安户籍户数)为21.68万户;全县总人口(公安户籍人口)为76.99万人。全年全县出生人口(户籍)8762人,出生率为11.38‰;死亡人口(户籍)4686人,死亡率为6.03‰;人口自自然增长率7.66‰。
城乡居民生活继续提升。2008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3710元,增长18.2%;农民人均纯收入6861元,增长18.6%。2008年,县城城镇居民人均居住面积(建筑面积)达到64.58平方米,增长4.9%。农村人均住房面积达到68.7平方米,增长1.2%。城乡居民家庭恩格系数分别为32.8%、35.3%。
社会保障工作进一步加强。2008年,全县就业劳动力44.5万人,增长1.5%。城镇新增就业人员4284人,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6%。外出务工人员18万人,劳务总收入约29亿元。全县参加养老保险人数4.65万人,参加医疗保险人数3.48万元,失业保险人数1.58万人,城镇居民得到政府最低生活保障人数9216人。
社会福利事业持续发展。2008年,全县共落实农村低保对象6238户,19500人,其中新增低保对象11540人,累计发放低保金和临时补贴共779.6万元、救助117306人次,月补差标准平均达到了45元以上。在传统节日期间共走访慰问重点优抚对象1000余户,发放慰问金50万元,共为优抚对象医疗救助解困70名,建设安居房70余户,宣传优抚对象典型10名,重点优抚对象经费落实到位,全年共下拨重点优抚对象定抚定补资金1000.31万元,重点优抚对象的提标工作以及参战人员生活补助待遇得到落实。
为民办实事成效显著。我县承办的省为民办实事27项考核指标,全面完成任务。其中有11项指标超额完成全年任务,16项指标100%完成全年任务;市为民办实事13项考核指标,有12项指标超额完成全年任务,1项指标100%完成全年任务。县承办的省8件实事17项指标、市10件实事19项考核指标和县8件实事35项指标全面完成任务,部分指标超额完成任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