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全县人民在县委、县政府的正确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万众一心,顽强拼搏,努力克服年初雨雪冰冻等自然灾害和全球金融危机冲击的不利影响,全县经济继续保持较快发展,各项社会事业取得新的进步。

 

一、综合

经济总量稳步增长。据初步核算,全年共实现GDP116.65亿元,比上年增长12.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41.57亿元,增长5.2%;第二产业增加值38.98亿元,增长18.8%;第三产业增加值36.10亿元,增长11.4%。一二三产业结构比为35.6:33.4:31.0,第一产业和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分别比上年下降1.60.2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上升1.8个百分点。

为民办实事工作圆满完成。为民办实事26个项目全面完成,其中有12个项目超额完成全年目标任务,占项目总数的46.2%。全面完成14所合格学校建设任务。全年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达到10692场。新建70个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全年共下拨村级组织运转经费2097.3万元。全年共新增城镇就业人员5093人,城镇零就业家庭实现动态就业援助达到100%,为农村贫困家庭转移就业援助1273户,新增参加城镇居民医疗保险达52947人。新建、改造的三湖镇、板市乡卫生院已全部竣工,全县参加新型农村合作医疗778188人。新建、改扩建乡镇敬老院3所,城镇和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分别达到123元和40元,共新建农村安居房570栋。对符合条件的300户无房户发放租房补贴,共发放补贴资金129960元,共建设廉租住房1200平方米,新建经济适用房10700平方米。共解决20697人饮水不安全问题。全年共改造县到乡镇公路26公里,新建乡镇到村水泥(沥青)路359.5公里,完成金兰和渣江2个客运站建设。新增15个自然村通电话,新建农村综合信息服务示范点5个,共有61个行政村实现互联网宽带上网。共解决农村电视盲区2866人看电视问题。新建农村沼气池2780口。共发放独生子女伤残死亡家庭扶助金16.464万元,发放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107.4万元,符合条件的再生育夫妇施行出生缺陷干预到位率达到100%。完成了县城电子防控体系建设,在县城主要路段安装了50个电子监控设备。完成了27个行政村配电网的改造任务。

经济社会发展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经济增长方式较为粗放,财政收支矛盾突出,城乡居民收入增收后劲不足,亟待解决的民生问题较多。

 

二、农业

农业经济持续发展。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70.16万元,增长5.5%。其中农业总产值23.85万元,林业总产值2.27万元,牧业总产值37.98万元,渔业总产值5.02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总产值1.05万元,分别增长4.0%5.8%6.6%3.9%14.7%。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1.57万元,增长5.2%。其中农业增加值16.97万元,林业增加值1.88万元,牧业增加值18.42万元,渔业增加值3.81万元,农林牧渔服务业增加值0.49万元,分别增长4.0%6.0%6.3%3.7%14.5%

主要农产品种植面积保持稳定。粮食种植面积97.48千公顷,增长0.79%;棉花种植面积5.12千公顷,增长4.49%;油料种植面积37.31千公顷,增长4.28%;蔬菜种植面积8.47千公顷,增长2.54%

主要农产品产量稳步增加。全年粮食产量60.81万吨,比上年增加2.23万吨,增产3.8%,其中稻谷产量57.42万吨,增长4.5%;棉花产量0.71万吨,增长4.9%;油料产量5.39万吨,增长7.25%;肉类总产量15.98万吨,增长14.5%;出栏生猪179万头,增长15.0%;存栏生猪95万头,其中能繁母猪9.26万头,分别比上年末增长13.7%17.8%;出笼家禽1701万羽,增长1.7%,水产品产量5.16万吨,增长3.8%

农业综合生产能力进一步增强。全年水利投入资金3972.3万元,全县农田有效灌溉面积达到74.73万亩,年末农业机械总动力51.73万千瓦,增长13.1%。山峙门水库大坝维修改造主体工程全面完成,改造中低产田1.37万余亩,整理耕地面积27335亩。

新农村建设扎实推进。49个新农村建设示范村来势良好,台源镇群英村顺利通过省新村办验收、挂牌,西渡镇天星英南片成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一大亮点。

 

三、工业和建筑业

新型工业化成效显著。2008年被评为全省推进新型工业红旗单位。全年实现工业增加值35.85亿元,增长21.6%,比上年提高0.4个百分点,其中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22.27亿元,增长33.0%。工业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9.4%,比上年提高11.7个百分点,拉动经济增长7.3个百分点。

主要产品产量平稳增长。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原煤生产量5.31万吨,增长14.20%;大米12.93万吨,增长73.86%;饼干2.69万吨,增长30.35%;农用氮磷钾化学肥料总计(折纯)5.84万吨,增长10.54%;水泥160.23万吨,增长45%

经济效益不断提升。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产品销售率达99.5%。规模以上工业企业主营业务收入784483亿元,增长52.3%;实现利润4.03亿元,增长43.3%;实现利税5.75亿元,增长47.9%

工业发展后劲不断增强。全年完成工业投资17.5亿元,增长40.0%。其中技术改造投资15.36亿元,增长48.1%。全年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4家。

建筑业发展趋缓。全县实现全社会建筑业增加值3.13亿元,下降9.3%。具有资质等级的总承包和专业承包建筑企业14家,完成房屋施工面积158.33万平方米,完成房屋竣工面积86.64万平方米,实现利润3156.7万元,增长14.0%

 

四、固定资产投资

 

投资规模持续扩大。全年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29.64亿元,比上年增长24.5%。其中:城镇及以上投资16.89亿元,增长20.7%;农村投资12.75亿元,增长30.0%

城镇建设步伐加快。全县城镇建成区面积达到40平方公里,年末城镇人口32.40万人,城镇化率29.05%,比上年提高1.16个百分点。融城势头强劲,S315线英陂牌坊至衡阳市区段油化改造全面完成。完成县城11条背街小巷改造,油化了中心南路和建设北路。县自来水厂扩能、利达垃圾处理场、县城污水处理厂项目全面启动。

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武广高速铁路境内路段路基和架梁工程全面完成,潭衡西高速境内路基完成80%,衡邵高速公路境内路基基本成型,衡岳高速全面启动,硬化通乡公路26公里,通村公路359.5公里。井头、樟树两个11万伏变电站工程项目相继竣工。

房地产开发市场保持稳定。全年完成房地产开发投资7427万元,其中商品住宅投资2134万元。商品房销售面积3.70万平方米,其中商品住宅3.64万平方米。

 

五、贸易与旅游

消费市场持续繁荣。全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36.20亿元,增长21.6%。分地域看,县级消费品零售额15.34亿元,县以下零售额20.86亿元,分别增长23.3%20.5%。分行业看,批发零售贸易业零售额29.42亿元,增长22.1%;住宿餐饮业零售额6.57亿元,增长19.8%;其他行业零售额0.21亿元,增长13.2%

招商引资成效显著。全年审批外商投资项目10个,实际到位外资3536万美元,增长21.4%。全年实际引进内资项目55个,实际到位资金31.5亿元,增长12.9%

旅游业不断发展。全年共接待游客17.4万人次,比上年增长16%。实现旅游总收入1825万元,增长17%

 

六、交通和邮电

交通运输业稳步发展。全年全社会货运周转量1.22亿吨公里,增长17.2%;旅客周转量2.83亿人公里,下降4.8%

邮电通信业发展较快。全年完成邮电业务总量2.00亿元,比上年增长22.0%。其中,邮政业务总量2473万元,增长15.4%;电信业务总量1.76亿元,增长23.0%。年末固定电话用户8.24万户,增加0.04万户;年末移动电话用户25.20万户,净增5万户。固定电话普及率为7.4/百人,移动电话普及率为22.6/百人。互联网用户数1.14万户,比上年末净增0.24万户,增长26.6%

 

七、财政、金融与保险

财政收支快速增长。全年实现财政总收入3.41亿元,比上年增长19.48%;实现地方财政收入2.31亿元,比上年增长17.36%,其中税收收入1.34亿元,税收收入占财政收入的比重达到57.94%,比上年提高11.2个百分点。实现地方财政支出12.29亿元,增长34.7%,其中农林水事务支出1.68亿元,社会保障支出2.18亿元,教育支出2.74亿元,医疗卫生支出1.02亿元,分别增长55.6%43.6%35.7%53.2%

金融运行稳健。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84.06亿元,比年初增加14.38亿元,增长20.6%;其中居民储蓄存款余额74.8亿元,比年初增加13.6亿元,增长22.2%。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28.78亿元,比年初增加1.27亿元,增长4.6%。其中中长期贷款余额8.27亿元,比年初增加2.21亿元。

保险业发展加快。全年实现保费收入19405万元,增长73.1%。其中财产险保费收入999万元,下降50.1%;寿险保费收入15967万元,增长79.3%;健康及意外险保费收入665万元,增长123.1%,新增农业保险收入1774万元。全年各项赔款和给付支出6609.9万元,增长105.1%

 

八、教育和科学技术

教育事业长足发展。全年普通高中招生7230人,在校学生20042人,毕业生6367人。普通初中招生14472人,在校学生44634人,毕业生13403人。普通小学招生16360人,在校学生90775人,毕业生13478人。特殊教育招生18人,在校学生129人。幼儿园在园幼儿13565人。义务教育基础不断夯实,完成危房改造面积5.5万平方米,新增合格学校14所。普九债务化解已完成债务核实,第一批资金已拨付到位。高考二批本科上线人数居全市榜首。县职业中专成为中南地区区域性综合实训基地

科技创新能力得到加强。全年取得各类科技成果4项,有2项科技成果获市科技进步奖。全年受理专利申请45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10件;专利授权30件,其中发明专利8件。全县高新技术产品增加值6.18亿元。

 

九、文化、卫生和体育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全县拥有艺术表演团体1个,文化馆1个,公共图书馆1个。文化工作好戏连台,成功举办了春暖梨园首届文艺团体汇演,《唱衡州》获省首届湘人湘歌大赛衡阳赛区金奖,积极实施了农村公益电影放映,全年农村电影公益放映场次达到10692场。全县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5.6%,比上年提高0.8个百分点。电视台1座,电视综合人口覆盖率为98.8%,比上年提高1.3个百分点。

卫生事业得到加强。全县医疗卫生机构35个,拥有床位总数1489张;卫生技术人员2555人,其中执业医师及执业助理医师1126人,注册护士535人。新改扩建了三湖镇和板市乡卫生院。参加农村合作医疗的农民77.82万人,参合率为90.3%,比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

体育事业蓬勃发展。全县运动员参加各类比赛共获得省级金牌2枚,银牌4枚,市级金牌25枚,银牌12枚,铜牌5枚。被国家体育总局确定为全国第三批全民体育健身试点县。成功举办’2008“天之衡杯迎奥运千人环城跑赛。

 

十、人口、人民生活和社会保障

人口和计划生育工作得到加强。2008年末,全县总人口为111.52万人,比上年末增加0.05万人。其中城镇人口32.40万人,乡村人口79.12万人。全年出生人口12164人,人口出生率为11.01‰,比上年上升了0.12个千分点;死亡人口7213人,死亡率为6.53‰,上升了0.12个千分点;自然增长率为4.48‰,与上年持平。出生人口性别比为109.3:100。全县年末常住人口为105.5万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继续位居全省一类县行列。全县发放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金107.4元,独生子女死亡伤残扶助金16.464万元,共有1934名奖励扶助对象受益。

居民收入稳步提高。据抽样调查显示,2008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9449.86元,比上年增加1219元,增长14.8%。其中,人均工资性收入6677.77元,增长17.2%;经营净收入1615.70元,增长3.2%;财产性收入445.82元,增长179.3%;转移性收入817.11元,下降18.1%。农民人均纯收入5542.27元,比上年增加803.37元,增长16.95%。其中,工资性收入2021.30元,增长21.19%;家庭经营收入3280.94元,增长13.33%;财产性收入112.03元,增长79.13%;转移性收入127.99元,增长12.77%

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改善。2008年全县城镇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8613.81元,比上年增加2049.45元,增长31.2%。其中,食品、衣着和居住支出分别增长27.28%3.06%22.93%。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3535.66元,比上年增加346.87元,增长10.88%。其中,食品、衣着和居住分别增长13.51%8.06%0.05%。全县城镇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7.0%,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50.7%。城镇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4.51平方米;农村居民人均住房面积38.42平方米。

就业工作平稳推进。全年新增城镇就业5093人,其中下岗职工再就业2921人,113户城镇零就业家庭得到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0%,比上年末上升0.1个百分点。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3051人。年末全县全部从业人数为64.78万人,比上年增加0.31万人,其中单位从业人员47419人。单位从业人员年人均劳动报酬为16512元,其中在岗职工平均工资16572元,分别增长11.7%11.4%

社会保障体系进一步完善。全年新增企业基本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808人,新增工伤保险参保人数3578人,新增失业保险参保人数1514人。低保覆盖面进一步扩大,全县享受城镇低保补助的人数10417人,纳入农村低保人数为41104人,城乡低保资金按规定100%拨付发放到位。年内改扩建3所乡镇敬老院。

 

十一、资源、环境和安全生产

耕地面积保持稳定。全年共改造中低产田1.37万亩,整理耕地27335亩。年末实有耕地面积66.40千公顷,比年初增加0.17千公顷,其中水田58.77千公顷。

环境进一步好转。全年新增植树造林1.4万亩。环境保护力度进一步加大,全年依法取缔关闭了13家高污染的小造纸企业,化学需氧量较上年削减128.66吨,削减率为39.95%SO2排放量较上年削减70.12吨,削减率为5.76%。企业主要污染物排放达标率为100%,建设项目三同时执行合格率达100%。县城人居环境和空气质量进一步好转。圆满完成了第一次全县污染源普查工作。

安全生产形势平稳。全年生产安全事故死亡26人,比上年下降38.1%。亿元生产总值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0.2229人,与上年相比,下降47.0%;道路交通万车死亡人数为4.315人,与上年相比,下降42.5%;工矿商贸企业十万从业人员生产安全事故死亡人数为零;煤矿百万吨事故死亡人数为零。

 

注:

1.本公报数据为初步统计数。

2.衡阳县生产总值、各产业增加值绝对数按现价计算,增长速度按可比价计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