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泽东同志曾经说过: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2011121331日,根据院里的调研安排,我有幸同华中科大孙新华博士、龚春霞老师等一行7人前往湖南省县域发展衡阳县研究基地实地调研,以充分了解农村实际发展情况,发现农村发展过程中存在的问题,从而更好的为农村发展献言献策、提供建议。我与孙新华博士等4人在衡阳县台源镇群英村驻村调研,通过走访村干部、访谈村民、实地参观学习等方式,对该村的大致情况进行了了解。

这次近20天的实地调研,主要涵盖了新农村建设、集体经济、产业结构调整、村庄治理、农村医疗保障、农村教育、婚丧风俗、宗族传统等方面。这次调查,让我感触颇多。我们不仅了解了农村发展的实际情况,获得了农村发展的一手数据资料,对农村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有了更为切实的体会,还掌握了丰富实用的调研与访谈方式。

首先,这次调查让我学到很多,也懂得了很多。虽然之前在学校当中为了完成毕业论文而去过一些地方进行调研,但大都是蜻蜓点水式的较浅层次的调研,时间一般也很短,无论是从组织纪律、调研方式方法上还是从调研团队的学术阵容组成上,都没有这次衡阳县群英村调研带给我的感受深刻,群英村调研让我真正体验到了那种做学术的愉悦和激动之情。在这次调研过程中,曾经有那么几天我们组每位成员都在为没有突破和进展而苦恼,而每每当我们在调研过程中发现重大突破时,我们组的每位成员都非常开心,表现的异常兴奋。

这次调研中,我熟悉调研方法,学到了调研技巧。这次调研是我第一次参加集体调研,这样的集体调研应该说是一种非常好的调研方式,在调研过程中小组成员之间可以互相学习、互相讨论、互相竞争。华科博士所采用的刨根问底式的深度访谈方式能够了解很多细节性的问题,他们对很多小事情、日常琐事的调查都很仔细,力求掌握每一个细节、了解每一个方面。如果说让我学习最多的,就应该是集体讨论的时候。每一天晚饭过后都会进行小组讨论,天天如此、每日不倦,我们会把白天一整天的访谈仔细梳理一下,每人都要把各自访谈情况做一下简要总结和汇报,然后说出自己的感受和想法以供大家讨论、参考。华科几位博士思考问题的方法、角度都让我对问题有了更明确的认识,他们会努力从中提炼出一些较为理论性的、成熟性的东西。三天一次的大组讨论则更能碰撞出学术的火花,大组讨论也是大家互相学习的好机会,从东湖村小组的关注点中我们小组都能受到启发,尤其是对村民小组的认识,开始那几天我们组都是在关注群英村集体经济问题上,很少涉及村民小组。第一次大组讨论中,东湖村小组就提出了这里的村民小组形成了一个认同与行动单位的认识,我们小组觉得确实有必要对村民小组与村之间的关系进行调查,后来我们专门对此展开了调查,终于有了重大突破,证实了村民小组构成了一个认同与行动单位,具有很强的自主性。

同时,这次调研也提高了我做学问的兴趣。这次调研生活是简单、重复、枯燥,近二十天的调研时间安排基本上是每天访谈、每晚小组讨论、每三天大组讨论,是在访谈、讨论中度过来的,但是我们依然能从中感受到不同程度的愉悦。愉悦的是对重大问题的突破,愉悦的是小组交流达成了共识,愉悦的是大家都能从中获得做学术的快乐。唯一不足的是在这里,访谈对象不是很容易找到,似乎大家对“上面来调查”很敏感也很避讳,后来我们猜测也许是跟村庄政治的历史与治理模式有关,因为很多访谈对象对涉及到村庄政治方面的事情都是避而不谈,或称不知道不了解,或反问我们“为什么问这个”,或直接对我们说“这个不能讲”,只有少数几个村民敢于演讲,但这几个村民的信息对我们全面了解村庄政治、村庄治理、集体经济等方面的情况起到了很大作用。另外,每当对什么问题取得重要突破时我们小组成员都会感到异常快乐,记得调研初期我们一直在围绕着集体经济展开调查,但在一周时间之后,我们发现该村的集体经济和各项设施建设基本上是依靠村支书争取来的国家和省级项目工程,没有发现其中的特别之处,忽然觉得这样的集体经济发展模式没有多少可借鉴性和推荐性,当时我们小组从上到下都感到些许焦虑、些许失落,决定转变思路。不料,在30号那天晚上小组讨论的时候,我们组就迸发出了灵感,提出了“资源下乡背景下的村庄治理困境”和“项目私人化与私人化治理”的认识,一下子将集体经济和国家资源下乡、项目进村以及村庄治理结合了起来,立马提升了不止一个理论层次,对集体经济和村庄治理的认识可谓是重大突破。那天晚上,我们小组的成员都无比兴奋,大家都特别高兴,压抑已久的身心也稍稍放轻松了下。

此外,这次调研中,我结识了几个来自不同地方的优秀博士生,虽然只有短短的不到二十天的相处时间,但是我们彼此却结下了深深的友谊。在调研过程中,不仅收集到丰富的材料,学习到思考问题的角度,为以后的学术研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也增长了见识,成为我人生中一次宝贵的经历,让我真切地感受到南方人的生活习俗,让我重新认识了湖南农村。

其次,对参与农村调查有了一些切身体会。一是要做好前期准备,包括调查提纲的写作、调查计划的制定、食宿的安排与联系等等等;二是要让自己尽快进入角色、熟悉环境。刚到村里时,对村里的情况不了解,无法开展工作,我们主要是跟着村妇女主任到各个村组转转,先大致熟悉一下村。对村的土地面积、人口、主要产业等情况有了了解。三是走访干部群众,进行实地考察。在近20天的时间里,跟随村组干部熟悉村组的同时,我也走访了一些干部群众,通过走访,初步了解了一些村民的想法。

参与农村调查,要做到“沉下身、沉下心 所谓“沉下身”是要真正能够深入农村当中去,充分了解民意民情、所思所求,真心实意、踏踏实实地做好调查工作;而“沉下心”则是要真诚融入农户群众之中,把老百姓当作自己的亲人、朋友,要做到群众家里坐得下、粗茶淡饭吃得进、水酒土酒喝得下、家常里短聊得来,要以一颗诚心对待老百姓,尊重老百姓的生活习惯。否则,以一脸官相或自持上级身份去跟老百姓对话,很难得到他们的信任,也就很难获得真实的、充分的信息,更有可能会招致老百姓对调查人员的反感和排斥。参与农村调查,要始终坚持群众路线,做到“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必须要明白: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而我们自己则往往是幼稚可笑的,不了解这一点,就不能得到起码的知识。要深入到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当中去,努力与老百姓“打成一片”,争取老百姓的信任。

再次,通过这次调查,对农村发展现状有了更为真实的认识。一直以来,缺少资金、不懂技术、没有人才都是阻碍中国农村发展的重要原因,目前农村发展最需要的也是这三个方面。国家尽管出台了很多政策文件,为农村发展拨付了很多资金支持,2004年~2012年,中央连发九个一号文件扶农。但从这次调查来看,农村发展情况依旧不乐观,扶农惠农政策与资金落实情况不甚理想,农村仍然没钱没技术没人才,村干部有心帮老百姓做事但却苦于“手头紧”无力去做。资源下乡、项目进村应是未来中国农村发展的必然趋势,只有将更多的城市资源下乡、国家项目进村,才能为农村提供资金、技术、人才等要素资源,为农村发展注入活力,为农民增收提供渠道。要打破村界,创新管理,让城市中的各种优势资源下乡,形成开放式的村级发展管理模式。要努力加快形成城市资源要素向农村地区有序流动的市场驱动力,逐步建立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长效机制,促进城乡资源要素优势互补、共建共享。

最后,通过这次调查,发现自身还存在诸多不足。一是经验不足,调查经验尤其是访谈经验很是缺乏,之前没有经历过这样的集体调研,与人访谈对话内容的组织、话题引导还有些欠缺,要做到独立访谈还需要更多的锻炼。二是相关理论储备不足,随着调查的逐渐深入,发现自己的理论储备还很缺乏,特别是农村政治、社会关系、集体经济等方面,自己所掌握的仅仅是一些表面性的东西。三是提炼能力不足,在对农村发展各个方面的情况基本了解之后就要展开归纳、总结、分析工作,将这些搜集到的内容整理、提炼,从实际升华至理论层次,但自身在这方面的能力还有待提升。

总的来说,这次调研还是比较成功的,我得感谢许多人。感谢农研院陈院长,让我有机会参与这次农村调研活动,给了我这次学习提高自己的机会,而且指导我写作调研提纲,我得以做好各项调研准备。感谢院基地部胡竟扬部长,在这次调研过程中自始至终在关心、帮助我,为我想办法解决调研当中遇到的各种问题。感谢华中科技大大学中国乡村治理研究中心的博士们,尤其是同吃同住的孙新华给我的启发很大,他在做学问上的态度和韧劲都让我受益匪浅。最后,感谢勤劳朴素的群英村村干部(尤其是村妇女主任)、我们的房东阿姨、各组的村民,在调查中给予我们支持,让我们的调研得以顺利开始,圆满结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