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宁乡县县域基本竞争力全国排名由原先的169位上升至73位,县域生产总值490亿元,增长15.9%,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8840元,增长14%,农民人均纯收入9530元,增长17%。县域发展呈现主要指标高位增长、重点领域竞相发力、社会大局稳定和谐的良好态势。

“县城与县城之间的竞争,是人才、技术和资金等发展要素的竞争”,宁乡县现在黎春秋说。三大竞争要素中,人才排第一。宁乡县立于改革潮头,先行先例,探索县域发展新模式,把人才作为推动经济转型的第一要素、第一动力,步入人才战略的最后一年,宁乡县经济已经得到飞跃,铸造出“狼宁”式经济。

数字:“5127

2008年始,宁乡县实行5127人才引进工程,揽五洲英才,铸宁乡新城,成就中西部崛起。该工程是宁乡县实施“人才强县”战略重要举措之一,即用5年时间引进博士或具有正高职称的专家100名、硕士200名、全日制本科生700名。其引进的专业分布和职位设置涉及城市建设、规划、环保、工业、地矿、经贸、旅游、农林、畜牧、水利、法律、哲学、管理、英语及教育、卫生等众多领域,为宁乡历史上规模最大、规格最高、范围最广的招才引智工程。5127人才引进工程为宁乡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一、引“凤”

    5127工程包含现场招聘、公开选拔和选调等灵活多样的形式,在大力引进优秀人才的同时,全面保障程序的公平、公开、公正性。引进的人才除享受所在单位同类人员同等待遇(包括工资、奖金、保险等福利待遇)外,博士或具有正高职称的专家,将由县财政每年补助10万元,并统一安排住房,试用期满后按有关规定和程序聘任为正、副科级领导干部,其配偶及未成年子女可随调随迁,带项目、带专利的人员还可根据招商引资优惠政策获得有关奖励;硕士由县财政每年补助2万元;引进人才的各项手续一律从简从快,特事特办,尽一切可能为各类优秀人才到宁乡创业提供便利。

二、育“凤”

为了给“5127”引进人才创建发挥个人才能的平台,宁乡县委县政府不遗余力,打造“英雄用武之地”。其一是被称作“宁乡智库”的“中国宁乡发展和管理研究中心”,它成为一批批青年才俊施展才华的舞台,也是宁乡的学术研究中心,将涉及县域规划、产业提升、技术引进、项目评估等亟待解决的课题,交予对口专业的高素质人才研究。

剪影:

来自湖北襄阳的北大医学物理博士鲁劲松,现担任宁乡县经开区管委会主任特别助理,在这个舞台上挥洒了自己的精彩:“对政府部门如何为企业服务,现在来看,这个概念就很清晰了。我们园区应该怎样政府起到一个既是管理者,又是服务者,一个双重身份。比如说食品产业怎么样发展,那么对产业链怎样打造这一块,我们只有针对性的针对企业的上游,下游,进行一些招商和项目引进,这样完善一个产业链,形成一个产业集聚。这是在调控上做的工作。在服务上做的工作,是协助企业把自己的产品,品牌做大做强。”

湖南大学博士陈计伟 我到了这里以后,主要是做了整个宁乡县工业产业发展的一个研究。包括规划。这样是两相相辅的一个过程,通过做课题研究,就可以深入的了解实际情况,了解实际情况之后,我们又可以有这样一些基础,就可以融合一些理论,又可以把我们的课题做的很好。

其二是专业促进平台。宁乡县建立一个专业指导委员会,聘请专业领域内的博士担任委员,负责该领域工作,将其调研或者研究成果充分直接运用到县委县政府的决策中。

剪影:

原籍江苏靖江的南京农业大学博士刘红云发表工作感言:“夏铎铺镇,原来也是一个农业大镇,而且在农业方面有一定的基础。因此我的专业到了这里还是可以发挥所长。我们宁乡有5个乡镇是纳入了大河西先导区,我就着重针对这五个乡镇,根据他的发展基础和现状,根据它本身的自然生态条件,根据他的区位条件,等等初步规划出了一个相对比较适合这个地方发展的一个现代农业的模式。”

其三是校企合作平台。宁乡县成立了中小企业服务中心,它是一个智力资本与企业的对接平台,在促进产学研合作方面起到不可估量的作用,根据企业需求与高校的相关学者专家合作,实现研究的市场化操作。

宁乡县引进培养的青年才俊,在这块宝地上充分挥洒着热血,一分耕耘一分收获,他们已成为其他县市、企业所追捧的“香馍馍”。

三、惜“凤”

人才引进来了,采取怎样的管理方式是考验县领导的一个难题。

剪影:

鲁劲松在生活中深深感受到县委县政府对诸多青年才俊的殷切关怀,组织请了大姐跟我们做一个食堂。每次回去都有现成的饭都吃。还有洗衣机家电什么的,都布置得非常到位。我们在生活上是没有顾虑的。我有时候在想,我这时候如果在北京,可能我现在为生活奔波。而在这里,我就能很快的跳出生活的困惑,投入到工作中去,感觉自己很快创造了价值。

在人才管理服务方面,宁乡县给面子、尊人才。对其住房、办公条件及配偶就业、子女就学等方面都作出人性化安排,建设集科研、办公、生活于一体的博士楼,购置齐全的家具电器等生活用品,专门安排食宿。宁乡县委县政府解决了人才的生活基本保障问题,为他们扫清了工作障碍,以便于年轻人在宁乡这个大舞台尽情地舞蹈。

四、留“凤”

宁乡县领导深刻理解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从生理和安全层次上以丰厚的待遇留人,从情感和归属层次上以感情留人,从尊重和自我实现的层次上以事业留人。在高素质人才引进的道路上,宁乡县委县政府探索出了一条引得进、选的准、留得住、干得好的新路子。

剪影:

毕业于南京农业大学的刘红云博士,现任宁乡县夏铎铺镇镇长、党委副书记,对短暂而又美妙的宁乡生活感叹不已,“我们想要正式的扎根宁乡,因为之前宁乡的种种承诺,现在他完全都做到了。”

“宁乡的山山水水吸引了我,宁乡人民吸引了我,宁乡良好的发展前景吸引了我,选择宁乡,我无怨无悔。”陈计伟说出了许许多多留在宁乡引进人才的真心话。

目前,宁乡县凡是办理了正式聘任手续的博士,全部放弃了每年10万的经济补助,如北大博士鲁劲松早早将北京户口迁移到宁乡,正式落根宁乡县。其他许多通过“5127”工程引进的高素质人才,纷纷扎根宁乡,昨日的异乡俨然已成为今日的故乡。

战略:人才兴县,东进融城

5127”人才引进工程,是宁乡县实现东进目标的人才战略,无疑为宁乡县工业、农业、第三产业和区域经济发展注入一剂强心针。

一方面,党政领导机关大胆器用年轻干部,吸收进一批高素质、有干劲、有想法的年轻人,优化组织结构的同时也打破了以往的老龄领导班子局面。在经过精心培养之后将他们推上宁乡县经济体制、区域经济改革的风口浪尖,担当起部门负责人甚至更为重要的角色,带领着宁乡人直奔“东进融城”的主战场。

另一方面,宁乡具有以三一重工、楚天科技为代表的先进装备制造、以佳佳食品为代表的食品业、以豪德大市场、钢材物流园为中心的工业物流产业,以及以花猪为特色产业的农产品养殖产业,人力资源的更新换代有利于加强这些产业、园区经济所急需的高科技人才交流,从而进一步提升县城的整体发展效率和质量。

当下,宁乡已经全面参与到长沙工程机械、新材料等优势产业分工,来自全国各地的物流、资金流通过省会转换到宁乡,以宁乡经开区和金洲新区为龙头的工业园区借势高飞。“十二五”期间,宁乡县将借力宁乡经开区和金洲新区两个主要工业园区经济,带动全县县域经济发展,同时对已有的乡镇产业资源进行优化,打造生态绿色的“两型”经济。同时,宁乡县也将扩大工业范围,形成玉煤中小企业园、老粮仓珠宝产业园、花明楼低碳工业园、工业物流园等四个专业园区。“两区四园”的区域经济将成为宁乡县实现“十二五”目标的崭新舞台。

(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供稿)

文章来源:2012年《湖南领导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