素有“中国湘莲之乡”之称的湘潭县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业大县,它位于湘中楚地,物华天宝,亦有“湘中明珠”之美誉。每每到盛夏时分,湘潭县总有“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的美景,而现在,湘潭人努力奋斗的经济成果就是“接天无穷的莲叶”,传统农业特色的产业则是“别样的映日荷花”。
自2003年以来,湘潭县连续8年获得“全国粮食生产先进县”称号,连续四年获评“生猪全国调出第一县”。农业大而不强,工业小且弱的湘潭县,近年主攻工业,提升传统农业优势,改变以往落后的传统农业县形象,构建工农同发展的新格局,以城带乡推动全县发展。2010年湘潭县实现GDP172.1亿元,与去年相比增长13.7%,其中完成工业总产值192亿元,增长27.2%,粮食产量达82万吨,据官方数据,全县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85家,其中产值亿元以上的有20家,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123.5亿元,占全县工业总产值的81.7%。
创新思路引领经济发展
重塑湘潭县“天下第一壮县”雄风之路该怎么走?这是一个每分每秒铭刻于县领导心中的课题。按照经济学的理论,发展的关键在于打造湘潭县地域经济发展的核心增长极,进而通过乘数效应推动区域内农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创建一个由点到面,由局部到整体依次递进的系统化城乡统筹发展模式。
在创新发展思路这条路上,湘潭县领导班子经过多年摸索与科学探究,深刻领悟“转方式,调结构”这一发展要领,以“会当临绝顶,一览众山小”的心态,坚定奋起赶超信念,精心谋篇布局,调整发展战略。发展思路从坚持“主攻工业,提升农业,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到“坚持科学发展,跻身全省十强,实现富民强县”,再调整为“两型引领,工业带动,和谐发展、科学跨域”,科学发展战略的制定,激发了全县人民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决心,形成了同舟共济,共同推动科学跨越发展的生动局面。近年来,湘潭县在以工业为主的县域经济基础上,建设生态工业示范区,摸索新的农业发展方式,实现由主要依靠土地和劳动力投入向依靠科技和资本投入转变,同时打造特色区域块状经济,进一步推动城乡一体化发展。
“1+9”板块经济推动城乡经济
湘潭县2009年建立的天易生态工业园是长株潭“两型建设”五大示范区中唯一一个由县级承建的园区,其功能定位于“创新服务基地、生态工业新城”。自示范区建设以来,湘潭县以“千亿园区”为目标,通过科学的规划和合理的产业布局,创造良好的建设发展条件,在天易示范区实现项目、资金、人才、技术的聚集效应和规模经济,形成具有充分活力、相对独立和完整的产业群。以先进制造业、现代服务业和农产品加工业为三大主导产业,创建先进装备制造产业园、高新技术产业园、科技创新服务园和现代农业加工贸易园四大园区。
湘潭县以天易生态工业园所在的易俗河经济开发区(1992年成立,由天易生态工业园、金霞旅游文化区、商贸区三部分组成)为龙头,采取“1+9”板块经济的发展模式,带动谭家山、响水、姜畲、青山桥、石潭、花石、河口、中路铺、射埠等 9 个中心镇(乡)的经济发展,在优化资源配置的同时而推进工业化、城乡一体化、农业产业化。以河口镇为例,它以村级经济、本土企业为重点,实现企业带动、村企同发展,完善乡镇基础设施,既推进了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中化,也优化了城乡资源配置,建设一个工、农、第三产业同发展的生态环境。
“两型”园区凸显城乡“辐射效应”
作为县城的核心经济园区,湘潭县利用天易区的产业、资金、技术等优势,对其他乡镇基础设施、农业、旅游业等方面的发展起到辐射带动作用。这种辐射效应,不仅促进了湘潭县整体经济优势互补,同时还提高了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人力资源和土地资源的高效、科学利用。
一、经济中心基础设施向农村延伸。
天易示范区先行先试,以107国道和天易高等级公路为依托,北接长三角经济圈,东接珠三角经济圈,在未来几年即将构建“三纵四横五泊位”的综合交通体系。示范区基础交通设施的日渐完善,交通网已向河口、梅林桥、谭家山等村镇延伸,为满足公众需求,县城内城关新防洪堤、湘潭二大桥、潭衡西线高速公路湘潭县段等一大批项目相继竣工。驾车从湘潭县城到长沙黄花国际机场只需要40分钟,湘江黄金水道常年通航,县境内有湘黔、武广铁路,有京珠高速、上瑞高速、潭衡西线高速公路和107、320国道交通干道,形成铁路、公路、水路、航空立体的现代化交通网。
二、园区企业吸收农村富余劳动力。
示范区共有企业150余家,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62家。有胖哥槟榔加工厂、小龙王食品有限公司、宏兴隆湘莲食品公司、莲邦食品、莲蓉食品等为骨干的食品产业,着力开发湘莲、槟榔等特色农产品;也有以五洲通药业、一笑堂药业、海洋生物制药、石峰药业为主的生物医药产业,形成民营医药产业群;又有以新大粉末冶金设备制造、力威液压件、韶力电力机车厂、湘潭电线电缆厂等企业为头的新兴几点制造工业;还有以振云塑胶、弘祥铁合金、天捷硬质合金等企业为主的新型材料产业;更有以龙畅物流、铁顺物流等企业为主的第三产业。众多企业构建湘潭县富饶的产业群集,对人力资源求贤若渴,广泛吸收湘潭县各教育机构培养的专业技术人才与易俗河镇周边乡镇的农村实用人才,一些农产品加工业的工种对文化程度要求并不是很高,因此食品行业吸纳了大量下岗再就业人员、农村闲散劳动力等低端就业人群,让人们不再承受离家打工之苦。
三、食品产业优化农村经济结构。
任何产业都不能单独运作,市场经济中必定存在着一条无形的产业链,当富有湘潭特色的湘莲踏上食品产业化之路,湘莲种植业也得到一次质的升华。易俗河镇的宏兴隆湘莲食品有限公司参加了11月在长沙红星国际会展中心举行的湖南农博会,而粒粒珍、侬佳食品等农产品企业也曾在往年的农博会上大显身手,为全国乃至世界展现出带有湖湘色彩的湘潭形象。
在各行业组织的不断努力下,农村经济结构得以优化,现代农业发展,不仅仅局限于种植规模的扩大,技术上还融入集约化经营、标准化生产,营销投入市场化运作,水稻、湘莲、生猪、香菇、畜牧水产等优势产业不断发展壮大,高档优质水稻、湘莲月饼、石潭香菇等农产品闻名省内外。农民朋友的收入增加了,湘潭县的特色板块经济也活跃了,形成了一批驰名产业,有花石镇的湘莲、石潭镇的生猪、茶恩寺的竹制品等等。
食品产业拉动了县内农业,也扩展了省外农产品市场。湘潭槟榔闻名于世,每年需求大量原材料,甚至一些槟榔企业成片地包下海南农民的槟榔林,当地农民颇为依赖湘潭人引以为豪的槟榔产业。
四、“两型”引领促生城乡统筹示范片。
受到经济核心极天易区的影响,位于易俗河镇南端的梅林桥镇建立了梅林桥城乡统筹示范片。该示范片区以梅林桥镇梅林村7平方公里为核心,覆盖周边高桥、京广两村,湘潭县与梅林桥镇领导力争通过3年时间的努力,把梅林桥城乡统筹示范片建设成全省城乡一体化发展试验区、湘潭“两型社会”展示区、农村环境“镇村同治”样板区、农业现代化建设示范区。城乡统筹示范片建设之初,主要开展对区域内土地的整理以及对道路、水利、电力、农村环境和新能源等基础设施的完善工作,建设生态休闲农庄、面向村民的社区服务中心。
五、生态经济促进特色文化旅游发展。
自古以来,湘潭县钟灵毓秀,人杰地灵,“湖湘学派”发源于湘潭县隐山,历史上也出了不少名人志士。其中,有以齐白石为代表的文化名人,也有以彭德怀为代表的革命先烈;有以白石铺、乌石锋、天下隐山为品牌的旅游文化,还有以花石、中路铺为中心的湘莲文化。在蕴含“湖湘”底蕴的文化基础上,湘潭县以生态环境为依托,凭借天易示范区招商引资之力,打造隐山风景区,仙女山,彭德怀纪念馆,齐白石故居等著名景点,致力于推动极具历史、文化于一身的特色品牌旅游业,同时,使湘潭县最具特色的产品——湘莲,饮誉海内外,如此一来,当地农民又有了新的从业方向。
另外,湘潭县以农业产业为依托,充分利用文化旅游资源优势和交通区位优势,开展以农家乐为主体,发展多种休闲农业方式的乡村旅游业,带动农民创业与就业,实现湘潭县发展和改革局确定的“经济强县、文化名城、旅游胜地、宜住家园”目标。
构建资源节约型与环境友好型社会,走一条以工促农,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道路,不仅是解决湘潭县三农问题的战略举措,也是我国农村范围内经济发展的典型。湘潭县因地制宜,统筹经济、社会和自然环境的和谐发展,以科学、长远的眼光看待现实发展,注重社会和生态双重效益,实现城乡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供稿)
文章来源:2012年1月《湖南领导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