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三次产业协同带动转变,发展现代服务业,提高我们的服务业比重和水平”。

近几年,长沙县发展气势如虹,一组数字可以牢牢抓住人们的眼球。

630亿元:2010年长沙县全县实现地区生产总值630亿元,

102.2亿元:最新的统计数据显示,截至20111031,长沙县财政总收入完成102.2亿元,成为湖南省首个百亿县,预计全年财政收入将超过120亿元。

717%:增长速度已连续7年保持17%以上。

18位: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排名中,长沙县从2005年的全国百强县第57位跃居2010年第18位,为中部第一,县域经济取得了超常的发展。

但一个不可回避也关系到长沙县县域经济健康发展的数据是——80%,长沙县工业对GDP 的贡献超过80%,由此造成的后果是长沙县的整体经济发展过多依赖第二产业,第三产业特别是现代服务业发展严重滞后。

长沙县发展服务业势在必行,必须要着力提高现代服务业在整个经济中的比重,在产业结构上实现由主要依靠工业带动增长,向工业、服务业共同带动的转变。2011526,在长沙县首届现代服务业大会上,星沙共签下19个重点服务业项目,签约总金额达400亿元。长沙县进入以制造业为龙头,现代服务业发展为动力的可持续发展时期,这是长沙县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营造幸福长沙县迈出的关键一步。

问题与差距

当前长沙县服务业发展很不充分,远远落后于整体经济发展水平。

首先,从三产的分布来看,产业机构不合理,服务业规模偏小,制约经济可持续发展。2010年,长沙县产业结构由“十五”末的13.8:61.4:24.8调整到6.7:70.9:22.4,三次产业对GDP的贡献率分别为1.1%82.3%16.6%,第二产业快速发展,支撑主导GDP的增长。但从总体来看,三次产业结构有待进一步优化升级,2010年长沙县第二产业占经济总量的比重分别高于国家、省、市242517个百分点,而第三产业占比分别低于国家、省、市 201719个百分点。就发展规模而言,2010年长沙市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912.41亿元,长沙县服务业实现增加值140.9亿元,不符合长沙县“三湘第一县”的地位,从侧面反映出了长沙县域经济发展的严重“偏科”。

其次,第三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与工业发展的表现不平衡。主要表现在面向生活的行业发展较快,批发零售业、住宿餐饮业、社保、公共管理等传统的生活性服务业占长沙县服务业比重的80%以上,而面向生产的生产性服务业发展还相对滞后,高附加值、高层次、知识性的生产性服务业如金融保险、物流仓储、新兴科技、信息服务等现代服务产业比重尚不足20%,仍处在起步阶段,生产性服务业的滞后将会制约工业的进一步发展,也不利于长沙县的整体经济形象。

    第三,县域内部城乡发展高度不均衡。目前,长沙县现代服务业聚集区主要集中在县城星沙,主要分为三大板块:以湘龙街道为主体的电子、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以星沙街道为主体的传统服务业提质、改造区;以泉塘街道为主体的生产性服务业配套区。而新兴服务业在农村几乎是空白,缺乏特色市场和消费商区。2010年,长沙县城镇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累计增长为43.4%,而农村仅为18.7%,农村消费仅占全县消费的32.6%

第四,作为长株潭规划的一部分,功能分区不明显,影响长沙县服务业布局。无论从地理位置还是未来规划来看,星沙将与长沙都市区融为一体,长沙县有成为长沙中心城区的重要高端功能区的潜质,长沙的部分服务职能和产业会加速向长沙县外溢,但是,长沙县与长沙市的现代服务业分工不明确,部分功能存在竞争。同时星沙自身没有形成明确的发展重点板块,与各临城发达乡镇也存在竞争,星沙是工业集聚地和政治中心,但在商业、文化等方面中心作用不突出,各临城发达乡镇在道路交通、商业、金融、娱乐等方面都在直接接受城区的直接辐射,致使星沙对全县各乡镇难以起到有效的集聚效应。

 第五,外部环境亟待改善,这个环境既包括政策和人才等软环境,也包括基础设施等硬环境,长沙县现代服务业的不少行业,如银行、保险、电信、邮政、城市供电等仍处于政策性垄断经营的状态之中,准入门槛十分严格。这种垄断和半垄断的市场环境导致经营主体缺乏扩张动力,无法做大做强。此外,人才的缺乏特别是高级专业技术人才的短缺也是制约现代服务业发展的一大障碍。在硬环境上,长沙县基础设施、公共服务设施等与发展要求存在一定的差距,特别是一些大型市场为空壳市场,占用了资源,聚集辐射功能不明显,难以支撑现代服务业的快速发展。

第六,星沙内部产城融合有待加强。开发区与县城存在产城分离的现象,一方面,开发区与县城存在较为明显的空间分割,开发区生产与生活分区僵化,生活活力不足。另一方面,园区高速发展挤占城市功能空间。长沙县城区(含国家级长沙经济技术开发区)工业用地比例达到37.5%,而公共服务设施用地比例为17.8%,其中商业金融业用地比例为8.73%,教育科研用地比例为4.08%,而文化娱乐类用地仅占总用地的1.3%

趋势与对策

事实上,这几年长沙县服务业发展的成绩不可谓不傲人,2005年至2010年,长沙县服务业增加值由52.2亿元增加到140.9亿元,增加了2.7倍,对地区生产总值增长的贡献率呈逐年递增的趋势,平均增长速度为15.3%,是改革开放以来增长最快的时期。随着规模的不断扩大,服务业对全县经济的带动作用日益凸显。2011年上半年第三产业实现增加值69.9亿元,增长11%,居4(市、区)第一。20111-9月,长沙县各乡镇(街道)新引进的项目中,三产业项目达66个,占引进项目总数的73.4%,比2010年同期提升了31个百分点,发展势头和后劲不断增强。但是,五指分开不如重拳出击,400亿项目的集中签约对于转变长沙县域经济发展方式、优化产业结构、冲击人们的认识水平具有重要的意义。

在签约的19个大型现代服务业项目中,涉及城市综合体、物流业、现代农业等多个领域、多种业态。服务业大发展,将从根本上改变长沙县现有的制造业“一家独大”的产业格局,对于加速向服务型城市转型有着重要的推进作用。长沙县将立足国际视野,通过构建新的服务业体系,实现制造经济向服务经济转型,全力打造区域服务经济中心。

签约的同时长沙县还公布了湖南省首个统筹城乡的现代服务业规划——《长沙县现代服务业发展与空间布局规划(2010-2020)》,出台了16项优惠政策扶持现代服务业企业,鼓励发展建设城市综合体、特色商业街、总部经济、现代物流业、金融等高端服务业,重奖以商招商企业和个人。

根据规划,未来的长沙县,将构建“334”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即构建3大战略产业、3大主导产业、4个基础产业的现代服务业产业体系,其中优先培育服务外包、文化创意和临空服务3大战略性产业;全力做大做强商贸物流、金融商务和科研服务3大主导产业;加快提升休闲旅游、社区服务、农村服务和房地产4大基础产业。全力打造包括星沙、湘龙、泉塘三个街道办事处以现代服务业为主体,暮云镇以“退二进三”、长株潭融城对接为主体,黄花镇以黄花空港城为主体,黄兴镇以黄兴现代市场群为主体,安沙镇以生产性物流园为主体等10大招商平台。

优势与意义

服务业是市场经济的基础产业,发展服务业对长沙县域经济保持活力和自我更新的能力具有重大意义。市场经济是通过需求和供给的结合来实现的,它的核心是交换,它不但包括物质产品的交换,还包括资金、人才、技术、资源、知识、信息的交换,这都需要服务业为各种交换的正常进行提供完善的服务。现代市场经济的交换活动不断发展和扩大而更加错综复杂,在这种情况下,服务业的加速发展是必然的。可以说,市场经济是在不断增强其服务业这一基础的情况下,才能维持它的生存与发展的,服务业的缺失必将限制市场经济的发展。

现代服务业是在制造业高度发展的基础上蓬勃兴起的,发展服务业有利于制造企业“瘦身”,保持长沙县经济持续发展。制造业高度发展会呈现“服务化”的新趋向,其附加值中有越来越大的比重来源于服务,而不是加工制造。制造企业为了保持核心竞争力,逐渐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同时也越来越利用分工更为专业、功能更为强大的服务性企业来整合自身的技术平台和服务平台,以进一步做强自己的核心业务。这样,便大大增加了对服务性中间投入的使用,产生了制造业对服务的大量需求。长沙县随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将大力发展一批生产性服务业集聚区,壮大产业规模,提升产业层,既改善产业结构,吸纳就业。

发展服务业有利于营造县域核心地区,促进长沙县城市化的发展。长沙县现在缺乏一个县内的中心地区,一个可以吸纳消化县内各类要素的第三产业发达的城区。星沙镇作为一座全新的城镇,没有历史沉淀,在文化厚度、对其他乡镇的号召能力、自身基础设施等方面均存在一定的缺陷,当前主要是缺乏一个有档次、能汇集各方人流的商业街区,将全星沙和周边榔梨等乡镇的消费进行县内消化。一个成功的商业街区不仅有利于促进当地消费升级,吸纳有实力的商家落户,提高税费收入,更重要的是为生活在该区域的市民提供了生活配套,从而不断吸引其他区市民来此置业生活。此次由湖南省恒广发展集团有限公司投资开发的湖南恒广大型城市综合体项目,总投资170亿元,总用地1413亩,是一个集主题公园、购物中心、五星级酒店、写字楼、高档公寓等设施于一体的大型现代服务项目,可以打造为星沙的新“地标”,为星沙吸引大量的人流、物质流。

从目前我国发展的实际情况和国际经验来看,从人均中等收入到人均高收入的跨越,仅仅靠高投入、高消耗、高污染的传统工业规模扩张是难以实现的。特别随着观念的变化,要GDP,更要宜居环境和幸福生活,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成为必然。

文章来源:2012年1月《湖南领导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