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的县域面积占全省的89%,县域人口占全省的81.3%。湖南的省情,决定了“四化两型”建设的主战场应在县域,县域经济应成为湖南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增长点。
一、县域“四化两型”建设需完成“六大转变”。一是发展思路向农业现代化与工业化、城市化、信息化的联动转变。“四化两型”是一个有机的整体,农业是第一大局,新型工业化是第一推动力,城镇化是方向,信息化是保障。县域“四化两型”建设,必须把农业现代化纳入这个体系中统筹谋划,依靠农业发展支撑工业化,依靠工业化推动城镇化、促进信息化,在工业化、城镇化、信息化的带动下,转而推进农业现代化,实现四者间的有机结合与联动发展。二是发展结构向精深加工的特色品牌竞争型转变。县域经济多为低附加值的生产型产业结构,这是导致县域产业竞争只有数量优势而无市场优势的根本原因。转变县域经济发展方式,首先必须深入推动产业结构升级:由粮猪型农业向特色型、多元化品牌农业转型;由粗放的资源消耗型初级产品生产,向以市场为导向的深加工、效益型品牌产品生产转变。要结合县域资源优势和产业特色,倡导特色经济,着力差异发展,扭转同质竞争消耗资源的局面,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优势得到充分发挥的新型发展道路。三是发展主体向非公经济转变。非公经济作为在市场竞争中成长起来的有生力量,其产权明晰、经营灵活、生产效率高且易吸纳劳动力等特点,对于县域经济具有独特的意义。要进一步启动民间投资,鼓励民间资本参与国有集体企业的改制重组,以存量吸引增量、以增量激活存量,使非公经济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四是发展要素向科技创新和劳动力素质的依托转变。传统县域经济主要依赖增加资源、资本、劳动等要素的投入,由此引发生产效率低下、结构失衡和资源环境矛盾日益突出等诸多矛盾。应把知识、技术和人力资本作为更为重要的发展内在要素,以提高科技创新和应用能力为基础,以高新实用技术的应用和改善劳动力素质为关键,重点培育新型农民、技术人才、现代企业家等。五是发展途径向低碳、生态转变。推进县域“四化两型”建设的关键,是着重发展低碳高效农业、生态循环农业,构建“两型农业”生产体系;大力推进企业清洁生产和循环经济发展,加快推进信息化与工业化的协调发展,着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实现县域经济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的双赢。六是发展空间向国内外两个市场转变。县域推进“四化两型”建设,需要在更大范围和更高层次上参与国际经济技术合作和竞争,坚持项目、资金、人才“三引”并进,借助外力、启动内力、激发企业活力“三力”齐发,向利用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的方向转变,提高县域经济的外向度和发展活力。
二、县域“四化两型”建设需强化“五大抓手”。一是抓投入。增加对现代农业的财政投入,优化投入结构;完善财政税收政策,设立财政专项资金,鼓励县域优势特色工业发展;改变二元分割的单边投入机制,构建城乡一体化财政投入体系;加大城镇化中的社会保障投入,突出财政在民生问题上的保障和引导功能;创新县域财政投融资信用担保、风险补偿机制,建立金融机构支持的激励机制。二是抓基础。加大农业发展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生产保障能力和自然灾害抵御能力;推进农业机械化,加速现代农业发展;加强工业园区基础设施和产业协作配套建设,积极主动承接产业转移,提升县域“四化两型”建设的科技含量和技术水平。三是抓改革。深化省直管县的改革,推进突出农民主体地位的乡村民主改革,改革行政运行机制,推进政府职能向总量、质量、效益并重的方向转变,加快推进县域社会管理创新;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在明晰产权、强化用途管制、严格控制总量的前提下,允许农村集体土地进入土地市场进行交易流转。四是抓示范。选取具有一定基础和特色的县市进行“四化两型”建设试点,积极开展“绿色县”、“城乡一体化示范县”等示范创建工作,充分发挥榜样的典型带动作用。五是抓法制。完善有关法律和规章,制定促进县域“四化两型”建设的具体办法,特别是要增强农村干部群众的法制观念和依法办事的能力,规范政府的行政行为,为县域经济实现“四化两型”营造良好法律环境。
作者单位:湖南省农村发展研究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