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2004年开始,中央连续四年出台“一号文件”,指导“三农”工作。围绕促进农民增收,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以及发展现代农业等中心提出了具体的指导意见。“三农”问题,备受中央牵挂。而宁乡作为传统的农业大县,县委、县政府始终对农业高度重视。多年来,决策者们思考并努力践行的是宁乡农业如何从刀耕火种中走出传统,实现由农业大县向农业强县、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转变。回眸宁乡近五年来农业发展轨迹,我们会清晰地感受到转变的脉络。5年来,全县农业总产值由2002年的347869万元增加到2006年的553576万元;全县农民人平纯收由2002年的3001元增加到2006年的4810元。 调整结构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 5年来,宁乡致力于产业结构调整,种、养产业全面推进。种植方面已形成优质稻、烟叶、茶叶、蔬菜、花卉苗木等规模产业;养殖方面已形成了生猪、家禽、水产等拳头产业。 夯实基础 大力推动新农村发展 基础设施建设是强农之本,5年来,宁乡加强了水利、农网、公路、新农村示范村的建设,随着新农村建设的深入开展,农村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建设卓有成效。 科技兴农 大力促进农民增收 农民要增收,农村要发展,生产力是关键,只有农村劳力素质全面提高,农业发展才能达到一定的高度。我县农业近几年的发展就很好地证明了这一点。 文章来源:中国农产品加工网
●优质稻:从2002年开始,宁乡优质稻种植面积和产量逐年增长超量。2002年全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77万亩,稻田改制率达13.2%;优质稻种植面积89.1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684951吨;2003年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70.9万亩,全年粮食总产量716690吨;2004年全年粮食作物种植面积194.72万亩,比上年增加25.9万亩,粮食总产量853192吨;2005年粮食种植面积200.97万亩,推广种植优质稻132万亩,高档优质稻20万亩,在种植总面积稍有减少的情况下,粮食总产量88671吨。
2006年全县粮食产值占种植业总产值的比重为51.1%,全县粮食播种面积201.05万亩,总产量895982吨。
●烟叶:通过连续几年的努力,烟叶已成为宁乡农业中规模效益最突出的一个产业。近年来,我县坚持把烟叶生产作为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的主导产业来抓,给予重点扶持。2002年烟叶产量4850吨;2003年产量3435吨;2004年2744吨;2005年烟叶全县种植烟叶3.35万亩,产量达4693吨;在2004年的基础上增加了1949吨;2006年烟叶种植面积3.99万亩,产量达5603吨。
●茶叶:县委、县政府利用本土资源特色,着力打造茶叶品牌。5年来,宁乡西部的茶叶生产基地已发展优质茶园15万亩以上。沩山、巷子口是优质茶叶主产区,经过近几年的不断发展,如今已具有一定的生产规模和影响,茶叶产量3365吨,居全国第九位。
●蔬菜:无公害蔬菜是近年来宁乡优势农业的一大亮点,目前基地种植面积达41万亩。2005年农业科技园区成功争取到了超大集团投资12000万元,选址宁乡夏铎铺镇龙凤山片区,采取土地集中租赁流转的方式,建设万亩绿色蔬菜基地项目;2006年,超大宁乡万亩绿色蔬菜基地项目第一期工程1200亩全面竣工,并正式投入生产。
●花卉苗木:几年来共引进外资1000余万元,种植面积已达45000亩,实现销售产值2亿多元。宁朱百里花卉苗木走廊等品牌影响日渐深入。莲花山村是全县有名的花卉苗木生产基地,去年成为长沙市新农村建设示范村。
除水稻、烟叶、茶叶、花卉苗木产业形成优势外,几年来通过对原有优势基地进行重新整合,全县中部地区形成了瓜果产业基地,西部形成了药材等产业基地。
●生猪养殖:2002年生猪存栏85.73万头;2003年生猪存栏107.4万头;2004年生猪存栏125.00万头;2005年生猪存栏107.36万头,当年8月,成立了“宁乡猪”的品种资源保护领导小组,加强了对宁乡猪技术核心研究。并且投入专项资金,建立了核心保种区和保种场。2006年“宁乡猪”被列入国家生猪优良品种保护目录,同时,“宁乡猪”肉通过了无公害产品质量认证。去年生猪虽然遭受了市场滑坡和严重疫病的双重影响,但对“会养猪”的宁乡人而言,却几乎没有受到多大影响,养猪业仍然得到了稳固发展;到今年8月底生猪存栏95.2万头。
●家禽养殖:2002年出栏家禽1546.3万羽,2003年出笼家禽1835.6万羽,2004年出笼家禽2350万羽,2005年出笼家禽2676万羽,建立了双凫铺等四场二区规模养殖示范园;2006年出笼家禽3574.5万羽。
2000年,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的广东温氏集团落户回龙铺镇,“温氏鸡”养殖辐射到全县20多个乡镇。目前,广东温氏禽畜有限公司已形成了年产值900万羽、饲料5万吨的规模化肉鸡养殖基地,年产值达2亿元,为农民带来直接经济收入1000万元以上。
●水产养殖:2002年水产总量28384吨,2003年达28321吨;2004年达29260;2005年达29000吨;2006年达31000吨。目前全县17万多亩养殖水面,名贵鱼养殖达到3万余亩。
近5年来,养殖产业发展全面提速。目前,杂交肉牛、无公害生猪、外销仔猪、家禽、名贵鱼等养殖区建设进展顺利。其中秸秆氨化养牛项目正在筹备建设一个秸秆养畜中心示范场和10个秸秆养畜示范场区。
●大米加工产业:2002年,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盛湘米业落户宁乡;2006年,县粮食局与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长沙芙蓉北路国储库合股组建了金霞粮食产业化集团宁乡购销有限公司;亮之星、卫红、花明等市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也不断壮大。粮食行业形成了以盛湘、金霞为龙头,以亮之星、卫红、万家春、花明为主干的粮食购销、加工网络,带动农民增收1200万元。万家春、盛湘两家粮食加工企业获得湖南名牌;亮之星、卫红、花明三家企业获得市级名牌;18家企业荣获全国放心粮油加工企业。宁乡米市场竞争力在全省得到了明显增强,全县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企业增效、行业发展的产业化经营格局已形成。
●食品加工产业:加加公司的酱油、植物油、鸡精等产品年销售额达11亿元;江苏雨润集团将在我县建立大型肉食深加工基地;白马桥食品工业园正在强力打造三湘食品工业第一园,成为农产品精深加工企业的优势载体。
5年来,宁乡农产品已走向全国。宁乡的茶叶产品形成了沩山品牌;素食和熟食产品有了大诗僧、灰汤贡鸭等品牌;“宁乡猪”品牌通过了国家级种质资源场的认定,“宁乡猪”猪肉以其鲜嫩味美受到广大市民青睐,供不应求。
●休闲观光农业: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应运而兴。休闲度假产业逐渐成为农村新的经济增长点和农民致富的支柱产业。去年十一黄金周几天时间里,全县农家乐共接待游客近万人次,其中10家星级农家乐接待游客就有4000多人次,直接收入20多万元。
通过5年多的精心打造,农业产业化大步推进,农林畜牧渔总产值一年一台阶,农业总产值由2002年的172721万元到2006年的271088万元,5年时间里增加了98367万元;林业总产值由2002年13662万元到2006年16717万元也同步增加;畜牧业总产值从2002年137588万元到2006年239420万元,5年里增加了101832万元;渔业总产值由2002年13898万元到2006年20382万元,增加了6484万元。
●水利设施建设:2002年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资金投入力度加大,全年农村水利建设投入资金7392万元,特别是年底黄材水库、田坪水库、洞庭桥水库通过向国家争资,计划总投资达6340万元。2003年,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1455万元,防涝抗旱作用明显改善。2004年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投入资金1507万元,防涝抗旱作用明显改善。2005年水利建设共投入建设资金1.07亿元,完成各类水利工程1.55万处,整修清淤山塘1.32万口,整修清淤渠道1560公里,小型水库处险整修21座,增加基础蓄水近2000万方。完成好城市防洪工程、沩丰坝应急处险工程等重点工程和面上工程。2006年,全年水利投入资金11000万元,修复水利工程1.54万处,增加基础蓄水1500万方,沩丰坝完成除险加固。启动土地整理3万亩,完成农业综合开发1.9万亩,新增农田有效灌溉面积3000亩。
●县乡公路建设:2003年开始,县乡公路建设如火如荼,当年投入资金4500万元,建成公路路基108公里,路面49公里。2004年县乡公路建设进一步加大力度,全年共投入资金11312万元,硬化公路137.7公里。2005年,完成县乡村公路建设404.63公里,完成村道硬化270公里;各级公路密度达到每百平方公里136.7公里、每万人30.1公里。2006年硬化县乡公路130公里,村道500公里。
●农网改造:五年间,宁乡农村输电配电项目共完成投入2.4亿元,对全县各行政村、32个农村集镇进行了农网改造,占全县应改面积的60.8%。完成户表改造207842户,占应改户表的59%,改造高低压线路15万米,完成农电整改11956户,农村配网结构及低网技术装备大大改善,农村供电质量大大提高。
●新农村示范点建设:2006年专门成立了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县委办、政府办等21个县直部门单位和33个乡镇参与其中。按照“示范带动,有序推进”的原则,宁乡全面启动36个新农村示范村建设,其中28个属于长沙市的市级示范村。坚持以环境为立足点,启动村庄整治。从亮化、绿化、净化、美化入手,推进“四清三改一分离”为主要内容的村庄环境整治。把握“一看路二看树、三看卫生四看住”的原则,共新建垃圾站点734个,完成改水30808户,改厕8484户,改厨4865户,新增人畜分离2544户。
在新农村建设的实际操作过程中,宁乡注重因地制宜、实事求是的原则,结合村情村貌和产业优势进行建设,初步形成了一批特色鲜明的示范村。如:生态休闲型的全民乡关山村、工业支柱型的大成桥乡永盛村、生态旅游型的夏铎铺镇香山冲村、庭院庄园型的大屯营乡石家湾村等,在全县产生了很好的示范借鉴作用。
●开通科技助农直通车:2006年我县启动科技助农“直通车”项目,为农民提供可靠农业信息,解决农业技术难题,取得良好效果。据统计,项目实施以来为全县农民新增收入1500万元以上,挽回损失800万元以上。全县在借助市科技助农“直通车”工程的短信交互平台和网络平台的同时,进一步完善“直通车”的服务功能。
今年开始,每年计划培训10000人次,阳光工程转移培训30000人次(包括其他阳光工程单位),通过三年的努力,在全县培训12万高素质农民,以全面提高我县农民的科技应用水平和转岗就业能力,为宁乡县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造就一支强大的生力军。
●农业机械迅速推广:农业机械在全县得到迅速推广,有力促进了农业产业化进程。2002年农业机械总动力69.9万千瓦。2003年,农业机械总动力76.9万千瓦。2004年农业机械总动力81.4万千瓦,柴油机12.7万台,46.2万千瓦,水稻联合收割机1124台。2005年农业机械总动力90多万千瓦,2006年农业机械总动力101.13万千瓦,跨区机收连续6年评为全国先进单位。
●农村居民收入稳步提高:2002年全县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001元;2003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252元;2004年中央“一号文件”惠及农民,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729元;2005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220元;2006年,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4800元。
五年里,全县在加强基础建设的同时,围绕农业产业化经营工作,立足于自身区位优势、资源优势,坚持把发展精品农业和特色农业作为农业结构调整的切入点,以农民增收为目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在广袤的宁乡大地上绘制了一副宏伟的新农村建设画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