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工北农谋划城乡一体
发展观
“变了,变了,我们集镇真的大变样了!”昨日,50岁的长沙县 梨镇居民肖必华站在自家大门口,对记者说,现在乡里与城里已经没有什么分别。
肖必华的感慨来自近几年来长沙县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长沙县从统筹城乡规划管理、经济发展、公共服务供给与基础设施建设4个方面入手,通过资本集中下乡、土地集中流转、产业集中发展、农民集中居住、生态集中保护、公共服务集中推进的“六个集中”发展策略,不断探索新农村建设途径,全面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
“南工北农”画出城乡一体蓝图
长沙县委副书记、县长张庆红指出,城乡一体化必需转变农村发展方式,实现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同时,要切实转变乡镇的管理方式,建立严格的农村规划审批制度;加大农村环境保护力度;改善农村人居环境;培训现代农民,进一步探索推进农村土地依法依规有序流转,调整产业结构,发展现代农业。要积极探索新农村建设模式,以资本集中下乡、产业集中发展、土地集中流转、农民集中居住、环境集中整治、公共服务集中推进的“六个集中”为基本原则,大力推进城乡一体化。
肖必华感受最深的变化有两个,一个是集镇面貌一新。10年前,肖必华在 梨集镇建了一栋3层楼的房子,“那时有很多人都盖了新房子,但高的高矮的矮,看上去有点乱糟糟的。”两年前,镇政府拿钱对这些房子进行了改造,外面改成了清一色的明清民居风格,千年古镇开始古色古香起来。他的另一个感受是镇工业园的工厂越来越多。“工业园里几乎每天都有企业在盖厂房”,肖国华说,一看工业园里进进出出的汽车,就知道这里的生意真的好。
肖必华的感受正好印证了长沙县近几年来发生在农村的深刻变化。早在“十一五”开局之年,长沙县委、县政府就紧锣密鼓地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先后出台和制定了《长沙县城乡一体化建设发展规划纲要》、《长沙县城乡一体化规划》、《长沙县县城总体规划》。这些《规划》根据区域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未来人口分布等因素,将全县细分为优化开发区域、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开发区域,形成“南工北农”的整体格局,初步形成了较为完善的城乡一体化规划体系。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为了贯彻“南工北农”的发展大规划,长沙县建立了相应的绩效考核和利益补偿等差异化政策体系。对于突出工业发展的乡镇,着重考核财政税收、园区建设、工业招商等指标;突出农业发展的乡镇,着重考核环境保护、农业园区建设、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等指标。
乡里人也过上了丰富的文化生活
肖必华说,以前在农村,白天没事就是堂客们聚在一起话家长里短;晚上是关起门来看电视,走出门数星星。但是,现在,白天可以到阅览室看书读报,晚上可以到综合文化站打开电脑浏览信息,或打着乒乓球,或在广场上敲着腰鼓,随着音乐翩翩起舞。
长沙县目前已经建成乡镇综合文化站13家,农家书屋135家。到今年底,各乡镇的综合文化站及所有自然村农家书屋都将实现全覆盖。目前,农家书屋逐渐成为普及农业科技知识的传播中心和农民了解市场信息的便捷窗口,是农民重要的“精神粮仓”。白沙乡锡福村村民林执中说,读书不但是治穷、治愚的根本,也是农家兄弟精神食粮的很好补充。
预计至2015年,长沙县村(社区)级文化活动室建设全部完成,每个行政村(社区)将建有一家农家书屋,每个行政村(社区)实现每月免费放映电影1场。
现代农业助力城乡一体化
随着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肖必华买了一辆小汽车。每逢节假日,他特别喜欢开着车到其他乡镇去玩,吃吃农家菜,放松一下心情。百里茶廊、百里花木走廊等特色产业带他已经烂熟于心。他说,近几年,长沙县出现了不少的现代农庄,建设了不少现代农业示范区。
工业是兴县之路,农业是立县之本。在工业飞速发展的同时,长沙县始终坚持“以城带乡、以工哺农”的发展思路,出台了《鼓励现代农业投资暂行办法》,鼓励社会资本、工商企业到农村投资现代农业。实施了现代农业发展的“2461”工程———现代农业科技管理创新基地、社会主义新农村示范基地“两大基地”;超级杂交稻精品园、有机茶叶精品园、绿色蔬菜精品园、优质葡萄精品园、花卉苗木精品园“五大现代设施农业精品园”;超级杂交水稻优势区、优质茶叶生产优势区、绿色蔬菜与食用菌生产优势区、特色瓜果生产优势区、生态养殖优势区、现代农业观光休闲旅游优势区、花卉苗木优势区“七大产业优势区”及“百个现代农庄”。
近3年,长沙县共引进农业项目128个,其中现代农庄85个,吸引各类农业投资37亿元,带动100多项农业科技成果和近千名管理技术人才进入;流转土地面积24万亩;农业机械化率达70.5%,极大地提高了农业现代化水平。
目前,长沙县50%的村形成了一个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60%的农户都有一个增收致富的产业发展项目。长沙县的北部9个乡镇培育了一条连绵百里的优质茶叶产业带,8.5万农户实现年鲜叶总收入3亿元,人均收入3000多元;跳马、干杉等乡镇为核心的百里花卉苗木走廊,拥有从业人员6.5万人,年销售收入近10亿元;金井、黄兴等乡镇为核心的现代蔬菜产业带年销售收入过10亿元,成为省会长沙重要的“菜篮子”基地。
见证者
城里有的商品家门口都能买到
板仓小镇,绿树成荫,车水马龙。
“漂亮的小镇,宜居宜商,旅游环境整洁舒适,现在我店里的生意越来越好了!”在长沙县开慧乡骄阳路一家餐馆里,店主杨觉良扳着指头讲述着城乡一体化带来的种种变化:门诊免费,小病不花钱,即使得了大病也有保障。雨天不再走泥巴路,连组级公路都实现了硬化。家家户户都建了垃圾池,实施四池净化。她身边的亲戚朋友在家门口的“金山粮油”、“金湘园”等公司找到了工作,每个月领工资过日子。
她说,5年后,板仓小镇应该像一座花园。生活中,家家户户都用上了自来水、天然气。出行购物方便,人们刷着银联卡在家门口就能买到琳琅满目的商品。步行十来分钟就能搭上去星沙的公交车。当地人也有夜生活,有个中心广场,有音乐喷泉,有唱歌跳舞的中老年人。新修一条步行街,以前星沙才买得到的各类高档商品下乡了。
大事记
长沙县城乡一体化六大重点建设工程
公路畅通工程:新建、改建农村公路2200公里,全面完成县乡公路硬化改造任务,村级公路硬化率达100%。
电力扩容工程:实施农网完善工程,在全市率先实现农村电气化。
安全用水工程:全面解决农村饮水不安全问题,全面完成病险水库和病险水闸除险加固任务,实施中小河流域治理、山塘清淤和小型农田水利建设。
环境整治工程:加大农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处理力度,加强农村面源污染防治,积极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
天然气下乡工程:实施天然气下乡工程,推进乡镇使用天然气。
农村危房改造工程:实施农村危房改造工程,改善农民居住条件。
民生财政提升幸福指数
发展观
一个人,若把幸福作为人生的追求,其生活将是充实的;一座城市,若把幸福作为愿景来谋划,其发展就会充满生机和活力。多年来,长沙县始终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实现经济增长与社会事业、人民生活、生态环境同步协调发展。
七成新增财力用于民生
建党90周年前夕,长沙县启动实施“革命先烈后代幸福计划”,以财政补助500万元和社会捐赠相结合,对新中国成立前牺牲的革命先烈后代困难家庭的生活、就业、就学、就医等进行专项帮扶,全方位完成民生工程覆盖。
作为“中部第一县”,长沙县始终把新增财力的70%用于民生事业,坚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实现包容性增长的战略举措,提高人民群众的幸福指数,践行政府对民生福祉的承诺。自2009年以来,长沙县连续两年被评为“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县级)”。2010年,长沙县人均GDP在中部地区首过1万美元大关。同年,该县用于民生领域的支出达35.3亿元,占一般预算支出的75%。
长沙县明确提出,“十二五”期间,将始终恪守“幸福与经济共同增长、乡村与城市共同繁荣、生态宜居与发展建设共同推进”的发展理念。这是对民生建设的指向性解答,也是基于长沙县自身实际发展所作的顶层设计。
一切为了让人民满意
2009年起,长沙县投入3000万元开展“人民满意县”创建活动,扎实推进“人民满意县城、人民满意集镇、人民满意村(社区)”三级联创,加快实施市民素质提升、城乡环境整治、惠民、文明创建“四大工程”。
为努力构建和谐社会,加强和谐文化建设,长沙县启动了总投资5亿元的星沙文化中心建设,今年将全面完成乡镇综合文化站、村级农家书屋建设和数字电视平移等工作。同时,在全省创新实施了“农民免费门诊”,全县居民养老保险实现城乡全覆盖,医疗保险实现城乡统筹,“新农合”参合率达100%。去年,城乡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达20800元和11125元,分别增长12%和19.1%。
长沙县不断创新社会管理,在县城3个街道全面推行治安网格化管理,初步建立了覆盖县城及19个乡镇集镇的电子防控系统。目前,正在全县范围深入开展“与群众恳谈对话、为群众排忧解难”活动,探索群众工作新方法,实行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下访包案化解信访突出问题。
城乡共享“最具幸福感城市”
“我们一家三口挤在30多平方米的房间里生活了15年,现在有盼头了,很快就能住进小高层新房了。”前不久的一天,水渡坪社区的老居民王燕丽来到湘绣苑(水渡坪二期)在建工地,在现场转了好几圈。当日,湘绣苑(水渡坪二期)210套廉租住房顺利封底,1516套公共租赁住房同时全面竣工。这些住房的室内装修一次到位,拎包即能入住,入住居民将在年底享受一个功能齐全、设施完备的生活小区。
水渡坪社区是长沙县改制企业原跃进氮肥厂的生活区,共有居民554户1087人。该社区因年久失修导致破烂不堪,住房条件十分简陋。为解决这些下岗职工的住房问题,长沙县委、县政府按照市政府棚户区改造项目的要求,将项目易地湘绣苑建设。如今,这一棚户区“摇身一变”成两栋17层的小高层楼房。全国首建的“幸福家园”农民工廉租房,一期工程12栋住宅楼也将于年底交付使用。管道天然气、数字电视、无线网络覆盖星沙城区,供水、供气、污水处理、数字电视、公共交通“五网下乡”加快推进,长沙县也因此被评为“全省为民办实事先进县”。
见证者
生活在长沙县,人人有幸福理由
每月只需要几十元租金,就能入住“全装修”的高楼新居,这是我们做梦也没想到的好事情。内心更温暖,家的感觉更浓烈! ——赵易淇(长沙县跃进氮肥厂老职工)
大学毕业后在这座城市打拼了数年,终于有了自己的家。每天当我拖着疲倦的身体回到家,在打开房门的一刹那,两岁的儿子欢快地冲到我身边,“爸爸、爸爸”地叫个不停,那一刻,我感觉自己很幸福。
——艾林华(长沙县电视台记者)
幸福就是有一个温暖的家,有一帮可以信赖的朋友,有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目前的我,正在星沙为一个家而努力奋斗中! ——张吟丰(长沙县人民检察院工作人员)
今年1月20日,松雅湖成湖主体工程完工,实现全面蓄水。作为一名原住户,以前围湖造田,粮食产量是上去了,但水体受到了污染,对居民健康危害大。退田还湖是一个正确的选择,真正为子孙后代着想。作为长沙县的一名普通百姓,我一如既往地支持,并期待早日看到长沙的“西湖”。
——宋干湘(原万明村粟家巷组农户)
我最喜欢在阳光灿烂的日子,骑着自行车在星沙四处兜风。在星沙这座城市,有了自己的房子,有了属于自己的生活,有了属于自己的工作,我会加倍努力。
——曾征(长沙县委宣传部工作人员)
“十一五”期间 长沙县始终把教育工作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出台了《关于率先建设教育强县的决定》,提出了“湖南一流、中部先进、全国有特色”的教育发展目标。先后获评“湖南省首批教育先进县”、“湖南省扶贫助学先进县”、“湖南省规范教育收费工作示范县”、教育部“全国阳光体育先进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