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要靠农村自身发展来解决的几个问题
要靠农村自身发展来解决的几个问题,并不是与政府无关、政府不管的问题,政府要加以引导、指导、扶持、给予政策,主要靠农村自身发展来解决。
1、农民收入偏低
根据冷水江市统计局统计年鉴,我市农民人均年纯收入:2006年3837.6元,2007年4376.45元,2008年5172元。城镇居民2008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是14276元,城乡收入差别很大。
2、农民贫富悬殊
农民的贫富情况,不管谁去调查,只能是一个模糊概念。贫的基本可以调查,富的只能根据现象估计。根据我们课题组和受访对象估计分析,我市农民年收入上百万元的约有80户左右(近几年积累家产几百万的),年收入上五十万的200户左右。家庭人均年收入在2000元及以下的有200—300户。可以说富的富得流油,穷的穷得响叮当。纯农业户一般都是穷的,有家庭经营、有种植养殖专业、有务工人员的家庭比较宽裕或富裕,矿主老板、包工头,大商人一般是富人。富人都是名义上的农民了。
3、农村基础设施落后
农村除了通讯设施、交通设施、电力设施这三大基本设施发展了以外,其他基础设施无的无,损毁的损毁,基本等于无。如上世纪农民用肩膀担起来的水库、山塘,用手垒起来的小水坝,用锄头挖出来的水渠,很多已经损毁了。没有损毁的大水库,农民想放口水进田,也成了奢望。就是一些放小河小溪水的放水田,也有许多因新建房屋的阻断,成了望天田。集体时的电排电灌,早已不复存在。至于休闲娱乐设施、体育锻炼设施,多数的村庄是空白。
4、农村人才缺乏
现在农村留守人员大多是老弱病残与妇女儿童,不要说人才,就是丁壮劳动力也多数外出务工与经商。
5、农村资金缺乏
农业产业自然风险大,市场风险大,而收益低,难以吸引投资者的投资。农民收入低,到金融机构贷款难。经商、务工、采矿、包工发了财的农民,除了到家乡建栋好房子,一般不会向农业投资。三、城乡一体化的政策思考
城乡一体化的首要问题是农民的收入问题,农民的收入大幅度提高了,一切事情都好办;农民的收入不增加,事情办得再多也不过是摆摆样子,耍耍花架子,中看不中用。
农民收入大幅度增加,天上不会掉馅饼,地下不会长金子,不是靠政府发现金,不是靠外国援美金,主要靠农民自己的双手,当然也离不开政府的政策扶持与科学支撑。
(一)大兴“牛绳工程”
什么是“牛绳工程”?简单地说就是政府给农民一根牛绳,农民用这根牛绳自己牵回一头牛。具体说就是政府用较少的资金,引导农民办好项目、办好产业,产生巨大的收益。
这里介绍一个“牛绳工程”的经典案例:上世纪90年代初,易振同志在铎山乡(现铎山镇)当乡长时,在大坪村办了一个杨梅基地,当时乡里在大坪村规划了一片山,要求农民在山上按要求挖好坑,乡政府验收合格后,由乡政府无偿提供杨梅树苗,并派技术员无偿为农民讲授栽培技术知识,今后收益全部归自己。农民缺的就是钱,不缺劳动力。大坪村1组、2组、3组、16组约80户农民按要求挖好坑,乡政府把树苗送到农民手中。农民把树苗栽下去,成活率80%多。过了八、九年时间,到1999年,农民就有了第一次收益,少的一户几百元,多的一户几千元。以后逐年增加,2009年,这几十户农民平均每户的杨梅收入就近1万元。已经受益10年了,至少还可以受益10多20年。
当年政府投给农民的资金有多少?种苗钱就那么万把元。当年政府投入1万元,现在平均每年带给农民的收益是50万(这种杨梅3年2熟。),这不是政府给农民一根牛绳,农民自己牵回一头头的大牛吗?
当然,有“牛绳工程”也有“肉包子工程”。“肉包子工程”就是只有政府的投入,没有项目或产业的产出。农民给我们讲了这样一件事:有一农民打听政府对养殖有补助,规模养牛,每头牛补助200元,这农民就打报告立了项,花几千元扎了牛棚,政府组织验收的时候,这农民就从周围农民那里以每头20元的价格租了近200头牛放进牛棚里。这样就从政府骗得三四万元补助。这是故事还是事实,我们没有深究。即使是故事,这故事也不是瞎编的,类似的现象是存在的。
我市近几年对农业的投入有多少,我们没有做调查,但是估计应该以百万计算,如果这些投资都如铎山大坪村杨梅基地的“牛绳工程”,那么农民富裕指日可待了,如果“肉包子工程”居多,那么我们的政府就要多动动脑筋,立项、论证、验收、监管就要扎实一点了。
提高农民收入,必须大兴“牛绳工程”,杜绝“肉包子工程”。
建议:大兴“牛绳工程”要阳光操作,立项的审批机关与项目的检查验收机关最好不是同一机关,所有投向农村的“牛绳”,都应当在电视台和互联网上公示,给网民留有交流窗口,让全市人民进行监督和评价,这样可以最大限度地防止“肉包子工程”。
(二)大抓“牛鼻子工程”
所谓“牛鼻子工程”就是抓要害问题,抓关键问题,解决农民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城乡一体化的关键是加快农村的发展,一切制约农村发展的瓶颈和障碍都要清除。
1、农村建设要纳入规划
住房建设的长远规划应当是街道式的规划,但是,绝不是要把农民的现有住房拆建成街道式。要制订长远规划,农民旧房翻新时,逐步实现街道式。当然要讲究因地制宜,有些地方是不能建成街道式的,不能搞形式主义,官僚主义,但是,规划还是一定要规划的,规划要保证每家每户把马路通到家门口。
建议:新批住房或其他建筑,如果影响他人通路或采光,要追究审批人的责任,未办理准建手续的违章建筑,要坚决拆除,决不能罚款补办手续了事,以罚代拆的,要追究补批人的责任。
道路建设要有长远观点。现在农村马路多是2米宽的单车道,会车很困难,有时会车要倒退几十米甚至几百米。随着车辆的增多,马路拓宽是必然的。但是现在农村马路有些地方被建筑物夹得无法拓宽了,成了瓶颈。
建议:农村马路两边新批建筑,要长远规划,影响马路拓宽的,应当追究审批人的责任,违章建筑要坚决拆除。
耕地建住房要严格控制。我市农民耕地本来不多,人地矛盾非常突出。争取多用荒地与旱土建房,尽量不用水田,坚决禁止在大片水田中央建房。
建议:增加水田建房的审批难度,增加水田建房成本,对荒山旱土建房少收费或不收费,对水田建房未批先建的不能罚款补批了事,要坚决拆除还田。
2、农村保障体系要逐步完善
城乡最大的差别就是保障体系的差别。城镇工作人员生老病死的保障制度已经建立50多年了,农村也该逐步完善保障体系了。
现在,农村医疗保险制度已经建立起来了,保费低,保障力度比较大,参保率高,达到90%以上,这确实很好。农民看大病和住院治疗有了较大的保障。
建议:保费还可以适当提高,保障力度也可以适当提高。
现在,农村低保制度也建立了,这对农村特困户起到了一定的帮助作用,但是保障的力度还不够强。每月35元、40元、45元,分三个等级,对特困户,还是杯水车薪。这个制度还刚刚建立,里面还有一些小小的问题,比如,还有一些特别困难的农户没有被保上,一些达到了温饱或比较宽裕的农户又吃上了低保。这个问题虽然不大,范围不广,但是还是存在,农民有意见,必须解决。低保应当是雪中送炭,而不是锦上添花,应当是给困难户送去几袋米,而不是给小康户送去几包烟。
建议:公开透明,阳光操作,适当增强保障力度。
农村一个最关键的保障制度是养老保险制度。这个制度可以说还完全没有建立。虽然十多年前已开始试点,每人每月交几元钱,若干年后用本金加利息来支付养老金,这种完全积累式的养老保险制度,实在没有多大的意义。推动城乡一体化建设,养老保险制度的建立至关重要。养老保险金的来源当然不能只靠农民交纳保费的单渠道,也不能完全依靠政府财力支撑,可以多渠道筹集。打工农民由农民交纳一部分、企业交纳一部分,个体工商户和专业户可以征收养老保险说、交纳保费,纯农户自己交纳多少保费财政补贴多少,设立最高限额。按照统计局数字,我市农民约10万人,减去未成年人约1/3、打工经商个体专业户等1/3多,需政府补贴的约3万人,人平每年补贴200元也不过600万元,财政应该负担得起。随着经济的发展,纯农业人口将会逐步减少,财政压力不会太大。为了减轻养老金的支付压力,农民领取养老金的年龄可以推迟到65岁,养老金的标准可以适度偏低。先建立起来,然后逐步完善。
建议:有关部门准确统计需财政补贴的纯农业人口和其他可以筹集养老金的就业农民,然后进行估算,做出可行之方案。
3、农村基层组织建设要加强
俗话说,火车跑得快,全靠车头带。农村基层组织就是新农村建设的火车头,就是城乡一体化建设的关键部位。新农村建设的速度怎么样,城乡一体化的步伐怎么样,农村基层组织有着无可替代的作用。
农村基层组织建设包括村党支部建设和村民委员会的建设。
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力量薄弱的原因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一是能够按党章要求组织党员过组织生活的支部难寻几个;二是党员冬训大多走走过场,走走形式,有的连形式过场都不走;三是对党员教育没有找到好的形式和方法,党员教育基本处于停顿的状态;四是党员与党组织的联系比较松散。因此,党员的党性观念比较淡薄,党员的力量难以形成组织的合力。
建议:要探索对农村党员的教育形式和方法,加强农村党员的学习教育,密切党员与党组织的联系,增强党性观念。吸收农村优秀人才充实党员队伍,增强党的力量。下派优秀党员到农村去担任支部书记,选派优秀大学生到农村去工作。
加强村民委员会建设,重点是落实《村民自治法》和《组织法》,防止村民委员会选举中的封建势力干扰、宗族势力干扰,防止贿选。
(三)大办“引凤工程”
所谓“引凤工程”就是出台政策、优化环境来引进人才,引进资金,引进技术。
俗话说:“人往高处走,水往低处流。”人才、资金、技术能不能吸引到我市来,这就要看我市是不是人才向往的高处,是不是资金、技术流得进的低处。要想我市成为人才向往的高处,成为容纳资金、技术的低处,这就需要我们市委、政府以及每一个冷水江人有长远的眼光,有远大的目标,有博大的胸怀,有无私的精神,为改善冷水江的条件,优化冷水江的环境做出贡献。
1、境外资金要靠优惠政策和宽松环境吸引
境外(冷水江以外)投资者最怕什么?最怕“三乱”。“三乱”我市治理得比较好,但不是完全根治了,还要继续治理。要给投资者以优惠的政策,宽松的环境。远的不说,邵东我们可以学习。邵东的地理环境与我们差不多,为什么比我们发展快?靠的就是优惠的政策和宽松的环境。轻徭薄赋,放水养鱼,这是长远的战略眼光。把治理“三乱”、打黑除恶、治理强装强卸强揽工程等环境优化工作与优惠政策结合起来,不愁引不来凤凰。
2、境内闲散资金要靠政策引导搞活
改革开放以来,我市许多农民在外打工几年或十几年,有许多农民积累了不少资金,积累了几万元的并不少,积累了几十万的也有。再从银行存款余额来看,我市有20多个亿,这不是一个小数目。一方面我们建设缺乏资金,一方面我们又有大量的散碎资本闲置,这对矛盾只有靠好的政策来解决。
打工农民积累了资本回乡办企业的,应给予优惠政策,回乡开发农业项目的,可以给予补贴。城市居民有资本愿意到农村去开发荒山荒地的,政府可以协调,保障开发人可以无偿使用20年以上。对抛荒耕地应当采取强制措施无偿流转给有能力经营的人经营。鼓励农民以耕地入股形式办农业公司,办大农业以利于机械化作业。
建议:对去农村办企业、开发农业项目的补贴最好不补贴现金,可以无偿提供部分设备设施、部分或全部种子苗子、部分种畜仔畜。这样可以避免骗取补贴。
3、引进资金与引进技术并举
招商引资,我市市委政府可以说下了工夫,花了力气,想了办法。前几年以文件的形式,给各单位下了招商引资的指标,并有力度较大的奖励与处罚措施,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我们认为各个单位都定指标的做法不十分妥当,资金是要靠优惠政策和好的环境才可以引来的,而不是靠强拉硬拽可以拽来的。对我们冷水江而言,引进技术比引进资金更重要。冷水江民间的闲散资金是一个很大的数字,我们可以这样说,冷水江不缺资金,缺的是高科技的技术,缺的是风险小赚钱大的项目。如果有了高科技作为支撑,有了风险小赚钱大的项目,要吸引民间资金是很容易的。引凤不一定要引外地的凤,本地的凤更好。要鼓励现有企业进行技术升级改造,创新技术,购买高新技术。
4、引进人才与培养人才并举
引进人才重点是引进高科技人才和高素质管理人才。政府要引进,企业更要引进,政府要鼓励和奖励企业引进。
培养人才,根据我市的实力和实际情况来看,重点是培养实用技术人才。要利用我们现有的技校或职校,培养一批农村实用技术人才。政府可以制定一个计划,每年只招收100—200人的农民子弟,学制1—2年,搞一块实验基地,一半时间学理论,一半时间搞实验操作,完全不搞对口升学教学,纯粹培养农村实用技术人才,学习期间,学费书费杂费全免(其实政府也不会要花很多钱,因为职业教育国家每生每年已经补贴了1500元,政府再补贴1000把多元就差不多了),关键是我们的技校或职校有不有这样的师资。
5、交通设施建设迫在眉睫
我市目前各类机动车发牌总数为32000辆,其中小型汽车11000辆,大型货车4000辆,低速货车、三轮汽车1800辆,两轮摩托18500辆,在发牌数中约10%的车辆已经报废,但是也有部分车辆因未上牌而没有进入统计,两相抵扣,我市现在实际保有机动车辆量为30000辆左右。近几年,车辆增长速度很快,今后几年的增长速度还会加大。目前,道路交通已经非常拥挤,经常堵车塞车,街道车满为患,农村道路会车困难。随着车辆的不断增长,这种状况还会加剧,交通设施建设迫在眉睫。
(1)小区建设必须建有停车位,道路要宽敞。
(2)较大的超市和购物中心必须强制在一楼或负一楼建停车场。
(3)市区的几个繁华交叉路口应当建天桥人行道。
(4)农村水泥马路两旁要用沙石拓宽。
城乡一体化建设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重要内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重要内容,是我市市委政府工作的重点。冷水江市是我省的经济强县市,城乡一体化建也走在全省的前列。在市委政府的带领下,城乡一体化建将迈上新的台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