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农村、农民问题关系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全局。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强调,新形势下推进农村改革发展,要把加快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作为根本要求。我市在推进城乡一体化工作上有了一个良好的开端,市委、政府正在积极探索我市城乡一体化发展的总体思路,出台切实可行的实施方案,确保我市城乡一体化建设科学有序的推进。教育涉及千家万户,惠及子孙后代,是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问题,要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教育必须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我市教育城乡不均衡发展的现状

一是城乡学校办学条件不均衡。近几年,冷水江教育,发展势头良好,城区学校在办学条件上变化很大:高大的教学大楼,宽阔的塑胶操场,宽敞明亮的教室,齐全的功能室,教室里都装上了多媒体投影仪,不少城区学校实行了“班班通”,借助互联网教学。而与之相对的农村学校,尽管各级政府和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千方百计投入大量资金,在设施设备上达到了当时的标准。但随着时间的推移,有的已经不能适应现在的教育教学的需求,有的已经超过了使用年限。有一些农村村小,没有实验室、美术室、音乐室、科技室、图书室、微机室等功能室,由于没有功能室,一些课如科技、音乐、计算机课等就无法正常开展,严重影响了素质教育的推行。

二是城乡学校师资水平不均衡。当前,城区学校由于在条件、待遇等多方面优于农村学校,导致农村优秀教师大量涌向城区学校,我市教师队伍近几年的现状是:优秀教师纷纷考研、考公务员或者外调经济发达县市,高中从乡镇调教师,乡镇部分学校招聘代课教师。在市场经济社会里,人才流动是正常的。因此,优秀教师向富裕地区、向城镇流动也有其合理性。由于这种教师“流动”现象的加剧,导致农村学校教师在年龄结构、业务水平上大大不如城区学校。城区学校、甚至靠近城区的学校,教师越多,优秀教师也越多;乡镇学校,教师越紧缺,优秀教师越少。农村学校学生少,保障经费不足,学校收入少,教师几乎没有外出参加业务培训、到外地听课学习的机会,使得学校的教师教学方法还是 “走老路”。这样使得农村学校教师素质相对偏低,教法陈旧,观念落后,知识结构老化,知识面窄。

三是城乡生源不均衡。不光是教师想“走出去”,就连农村学生也想“走出去”。由于城区学校的办学条件、教育教学设施设备先进齐全、教师优秀。在农村很多家长千方百计让自己的孩子到城区去学习。使得农村学校生源越来越少,教学条件越来越差,教育质量越来越低,城区学校学生逐年增加,一般都是大班额,小学生8-90个学生一个班,初中学生70多人一个班,这种恶性循环加剧了城乡教育发展的差距,也加剧了城乡教育不公平的现象。

四是城乡学校管理水平不均衡。教育教学管理是教育发展的生命线,城区学校为了学习别人的先进教育教学管理经验,不惜成本,经常派学校领导和教师外出学习;而农村学校教师对外交流学习、外出进修较少,信息渠道不够畅通,从而导致农村学校教师队伍素质、管理水平与城市学校相比存在很大差距。教育管理没有创新;管理水平相对低下,还停留在过去的老方法,管得死的层面上,别人做什么我们就做什么,管理方法不结合本校、本班的实际情况。

二、教育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建议

一是加强学校规划建设。实施步骤上明确了要推进城乡规划一体化,全面完成覆盖全市的镇村体系规划、乡镇和新型农民社区的规划修编工作,结合村庄合并和整治,建设设施完善、功能齐全、特色鲜明的小城镇和新型农民社区。但在加强城乡规划一体化的同时,要优先规划学校和幼儿园建设。在城镇改造和新区建设中,要同步规划建好配套的中小学和幼儿园。

二是要加大教育经费投入。要按规定将土地有偿使用收入、财政新增收入中的一定比例和城市教育费附加等经费,用于学校标准化建设和设备教学添置。

三、其他意见

一是加强规划。规划不能在文件层面上,要落到实处,要有可操作性。要合理安排区域城镇建设、农田保护、产业聚集、村落分布等空间布局。同时乡村建设的发展要严格按照规划执行。

二是加强乡村基础设施建设。针对目前城乡基础设施差异大、功能布局不合理、设施共享性差等突出问题,切实把城市与农村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加大农村基础设施投入力度。要继续加强乡村道路建设,引导和帮助农民切实解决住宅与畜禽圈舍混杂问题,加大农村以改水、改圈、改厨、改厕以及垃圾集中处理、污水处理等为主要内容的村容村貌整治力度,切实改善农村卫生环境状况。

三是要完善就业和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建立城乡统一开放的劳动力市场,建立农民工工资支付监控管理制度,维护农民工的合法权益。健全社会保障体系。积极创造条件,逐步实现城乡社会保障制度接轨,让农民享受和城市居民同等的社会保障。加快建立以养老保险、新型农村合作医疗、五保对象集中供养和最低生活保障为主要内容的农村社会保障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