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年来,湘潭240名市、县领导干部,382家后盾单位和279名工作队员联村驻点,召开现场办公1200多次,及时调度建设资金两亿元。
  
  五年来,市、县、乡、村四级在示范村、帮扶村启动建设项目1786个,投入项目开发资金4.27亿元,提供各类社会资助3509万元。
  
  五年来,交通、组织、统战、电力等部门密切支持“三农”,湘钢、电机、移动、平安保险等企业不断反哺农业农村和农民,形成了全社会共建新农村的强大合力。
  
  ……
  
  从2006年开始,湘潭市委、市政府把握经济社会发展的阶段性特征,积极抢抓中央、省委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机遇,统筹全局,着眼长远,在不断强化“三农”工作“重中之重”和基础性地位的基础上,创新“领导办点、干部下村、部门单位帮扶、社会共建”的模式,率先在湖南提出了推进“百村示范工程”和“百村帮扶工程”建设的战略任务,拉开了湘潭“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坚定探索,掀起了新农村建设的一轮轮热潮。城乡一体化的美丽愿景正逐步实现,农民幸福家园的大门由此豁然开启。
  
  现代农业加快发展
  
  昭山乡马鞍村原是一个四面环山、交通不便的偏僻穷山村。自2006年列为湘潭新农村建设“百村示范工程”以来,湘潭市级领导联点现场办公,单位干部驻村争取资金,采取“干部引导、公司运作、企业参股、农民参与”的运作模式,全村村民主动流转3000亩山田,重点开发山那边生态园、南塘生态农业基地、无公害蔬菜、花卉苗木等“两型”农业产业项目。2010年全村人平纯收入由2005年的5000元增加到两万元,翻了两番。
  
  护湘村竹木、仙凤村油茶、新塘村蔬菜、八角村香菇,洙津村西瓜,碧泉村娃娃鱼……这些农业产业特色村纷纷形成,标志着湘潭新农村建设“双百工程”的开花落地,也是湘潭现代农业加快发展的形象写照。
  
  目前,湘潭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加到9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到近500家,产业基地村达到200个。特别是被列入“双百工程”的示范、帮扶村,通过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组织的强力支撑,推进了农产品基地建设,既调优了农业传统粮猪种养结构,改变了农村过去一家一户的分散经营模式,又提高了农民的增收效益和进入市场的能力。
  
  按照在湖南率先实现现代农业示范市的要求,今年,湘潭将着力推进农业“2211”工程,依托107和320国道,进一步加强规划引导,打造两条百里现代农业走廊;做大做强都市农业和生猪产业两大支柱产业,加快形成以服务长株潭城市群为重点,集花卉苗木、农业休闲、安全畜禽及其他特色农业于一体的鲜活农产品生产、加工、销售基地;全力推进金锣、雨润等生猪精深加工项目尽快投产,大力支持伟鸿、港越、三旺等本土企业做大做强,加快促进农业产业升级。
  
  乡村面貌焕然一新
  
  “希望小镇开工了,咱们的好日子还在后头呢!”得知韶山华润希望小镇将在今明年建成后,韶山乡韶光村的村民们难掩喜悦之情。该项目投资规模约1.12亿元,从希望小镇综合配套工程、休闲农业示范基地以及农村公路、新农村示范小镇、水利设施、华润学校、小镇生态环境、生态林业等方面建设,精心打造一个覆盖10平方公里、居民1000户左右集生态、宜居、宜游的景观示范小镇,将彻底改变小镇内667户、2506名村民的居住环境。这是华润央企“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生动实践,也是湘潭推进“社会共建”、多渠道加快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的具体方式。
  
  五年来,湘潭抢抓中央、省市项目建设机遇,不断加大市县财政投入,积极争取社会各界支持,大力实施新农村建设路、水、电、气“四大工程”和改水、改栏、改灶、改厕、改路、整治卫生环境的“五改一整治”,取得了明显成效。全市农村道路硬化里程达5000公里,通村公路硬化率由2005年的37%提高到2010年的95%以上;解决饮水安全问题22.8万人,电力、通讯实现全覆盖,沼气、太阳能等新能源设备进村入户。走在湘潭农村,即使在原来偏远闭塞的山村,也能够体会到显著变化:路通了,灯亮了,水净了,电话响了,电视有图像了。
  
  “既要金山银山又要青山绿山,”今年湘潭市委市政府下定决心,用3年左右时间全面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探索“户分类、村收集、乡运送、县处理”的垃圾集中处理办法,加强农村面源污染治理。还将在新农村建设示范村、国省道沿线、韶山市和城市区各村等重点地段启动农村卫生环境治理试点。相信不久的将来,一幅“山美、水美、人更美”的乡村诗意画境就可变成现实。
  
  城乡一体化暖人心
  
  “十二五”时期要大力推进农业现代化,“率先形成城乡一体化发展新格局,建成全省城乡统筹发展示范市”。推进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突出抓好40个乡镇卫生院和300个村级卫生室的标准化建设,抓好50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和800家农家书屋建设。建设好100个农村村邮站标准示范点,完善农村养老、低保、五保供养和救助体系,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体系……这是从今年湘潭市政府工作报告中传出的积极信号,表明了湘潭市委市政府推进新农村建设和城乡统筹的决心,寄托着208万湘潭农民兄弟的殷切期盼,将进一步提升湘潭农村社会的幸福指数。
  
  过去五年,湘潭在城乡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均等化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迈出了城乡统筹的坚实步伐。“十一五”期间免收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学杂费1.29亿元,为农村贫困学生发放各种补助2135万元。新型农村农村合作医疗参保率达到95%,农民享受低保人数达到7.09万人。农村公共服务的覆盖面不断扩大,农民群众文化生活进一步丰富。今年及今后一段时间,湘潭将按照“在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中同步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总体要求,围绕“产业同步、建设同规、环境同治、服务同享、管理同体”的城乡统筹发展思路,着力推动城乡教育、医疗、文化、卫生、交通、环保等资源共享和互动,加快建立城乡一体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体系,在韶山市、城市区、示范区率先实现城乡一体化。

来源:湘潭在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