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衡阳县从实际情况出发,积极探索“镇村一体规划、一体建设、一体整治、一体发展”,“规划以民意为主、筹资以群众为主、管理以村民为主”的“城乡一体、镇村共建”模式,新农村建设取得了实实在在的效果。基础设施日益完善、支柱产业发展较快、村容村貌明显改善、村风民俗明显转好、农民幸福指数得到提高。全县农民对新农村建设受益满意度达100%,2010年,衡阳县被评为“全省新农村建设先进县”。
“近几年我县在新农村建设上做了一些探索,积累了一些经验,得到了省、市领导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去年9月份衡阳市新农村建设现场会在我县召开,更给我们以极大的鼓舞和鞭策。”县委书记肖顺生谈及县里新农村建设时,满脸洋溢着自豪与自信。
那这份自信源于哪里呢?记者经过实地采访,得到了答案。
发展之基:织就“一体化”网络
衡阳县辖26个乡镇,891个村,面对村镇基数如此庞大的县,要如何达到新农村建设的预期效果,这成为摆在衡阳县新农村建设面前的第一道难题。经过实地考察研究,结合实际情况,该县牢固树立了城乡一体建设理念,把村镇共建作为全县新农村建设的主攻方向,织就了一张“一体化”新农村建设网络。
道路及公共设施建设是“一体化”网络形成的基础。为此,衡阳县大力改善乡镇中心集镇道路,将马路修到了村民家门口,“条条大路通组到户”的交通网络形成。同时在市政设施方面注重镇村公共设施的配套、协调,使集镇公共服务向村组拓展延伸,让农村居民享受和城镇居民一样的公共服务。库宗乡梅开村设立了“五保户之家”,7个五保户住上了干净的房屋;开办了农村书屋,现已成为百姓获取知识的精神园地;华山村修建小型休闲广场,让老百姓在生产之余有了休闲放松之地。
设立示范村,以点带面,是着力打造“城乡一体”网络的重要途径之一。衡阳县的示范村一般设立在离乡镇中心集镇较近的村,华山村距离库宗乡2公里,杨泉村距离洪市镇1.5公里。
“这些村依托所在的中心集镇,实行镇村环境共同治理,产业共同发展,文明共同创建,推动新型城镇化与新农村建设有效衔接、协同发展。”县长白一峰向记者解释说,“这样做更主要的目的是想通过这些村的示范,带动周边村发展和扩展,最后形成一体化网络。”
2—4个村形成一个示范片是重要途径之二。按照“突出重点,打好基础,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确定西渡镇——英南、天星、赤水、正大村,库宗乡——华山、梅开、栾木村,洪市镇——天柱、杨泉村等10个镇村共建新农村示范片,重点突破,以片带动,示范带头效应明显。
发展之本:培育“创收性”产业
培育支柱产业、“创收性”产业、加快经济发展是新农村建设的主要任务。为此,衡阳县积极引导各地因地制宜发展主导产业。“有了主导产业,把农村经济搞上去,农民就有钱赚,有了钱,农民尝到甜头,就愿意参与到新农村建设中来。”衡阳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主任廖双九笑着说到。
衡阳县气候适宜、土壤肥沃,适合水稻、烟叶、荸荠、瓜果、蔬菜等传统种植业的发展。依托传统创新发展模式,积极发展“稻稻油(菜)”、生猪养殖等传统种养业,大力发展特色种养业和规模种养业。台源镇群英村发展优质水果官溪蜜柚1100亩,天星英南示范片发展养殖小区5个,库宗乡华山、梅开村种植烟叶1810亩,优质稻8354亩,良种荸荠200亩,金兰镇金沙、金兰村发展年出栏生猪100头以上的规模养猪户4户。岘山乡燕子村引进得阳绿色农场有限公司,种植有机水稻和无公害蔬菜800亩,新建年出栏生猪5万头的大型养猪场,建设温水鱼苗场。
充分利用当地资源优势,发展资源型加工业。金兰镇金沙、金兰等村利用石材资源,新办碎石场2个,年产值600万元以上。库宗乡在做大做强华星水泥厂、库宗家具产业、恒大塑编厂、超越板材的同时,充分发挥竹木资源优势,引导华山村村民发展竹木加工62户,转移剩余劳动力570人。玩市村引进投资1200万元的聚峰板材厂,解决200人就业。
鼓励、支持和引导农民依托紧靠集镇、国省道、市区、旅游区优势发展服务业。如示范村樟木乡九渡村利用傍依107国道的优势,发展餐饮店45家,解决就业210人。岣嵝、集兵等乡镇依托岣嵝峰国际森林公园和小城镇优势,发展旅游服务业,年服务业收入在30万元以上。
衡阳县充分利用传统产业、地理区位、当地资源等优势,培育了一批“创收型”产业,老百姓的口袋鼓了起来,脸上的笑容多了起来。
发展之源:塑造“激情型”群众
为农村百姓幸福、快乐生活是新农村建设的发展之源、根本动力。广大农村老百姓是新农村建设队伍中的主力军。衡阳县在新农村建设中注重发挥群众的主体作用,激发了群众主动参与新农村建设的热情。“群众有激情,我们做事才有动力,才有意义。”衡阳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李生菊说到。
规划以民意为主。坚持尊重农民自愿、带给农民实惠、得到群众拥护的原则,编制“城乡一体、镇村共建”的新农村建设规划。渣江镇在编制渣江镇—河溪村“城乡一体、镇村共建”规划时,先后4次召开河溪村党员组长及群众代表会议,充分征求群众意见。
筹资以群众为主。采取“一事一议”的办法,组织发动群众为新农村建设筹资投劳,发动当地有识之士、在外的企业家和老板投资捐款。近几年来,全县农民群众自筹新农村建设资金5亿多元。库宗乡梅开村苎麻组群众多次向市县新农村建设工作队反映,要求把该组列入新农村建设房屋改造规划,在工作队没有完全答复的情况下,群众不等不靠,自行筹资15万元改造房屋、美化家园。华山村旁义组居民,看到本村塘湾组建设的村民小区非常美观,干净卫生,组民心情舒畅,大家十分羡慕,热切盼望改善自身居住生活环境,纷纷表示愿意出资请村组干部牵头搞环境美化。25户一夜间自筹资金11、3万元,用来美化、亮化、绿化、净化居住环境、建设居民小区。
管理以村民为主。大部分村组织群众成立筹委会、农民专业合作组织、乡风文明理事会等各种组织,让村民自主监管新农村建设资金,管理维护建设项目。洪市镇杨泉村成立了生产用水协会,由会员征收水费,用于水利工程维修,收支张榜公布,群众反响良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