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娄底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的
报 告
——在2011年1月11日娄底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三次会议上
市发展和改革委员会主任 杨金含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娄底市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11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提请市三届人大三次会议审议,并请政协委员和其他列席会议的同志提出意见。
一、201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10年,面对错综复杂的发展环境,市委市政府坚强领导、科学决策,市人大市政协积极监督、参政议政,各级各部门团结协作、扎实进取,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确定的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总体良好,经济社会稳步向好的态势进一步巩固。2010年的工作成效,确保了“十一五”规划各项目标任务的全面或超额完成,为“十二五”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一)经济平稳快速增长。2010年,全市完成生产总值678亿元(预计数,下同),增长14.7%;规模以上工业企业达到664户,总产值首次突破千亿元大关,实现增加值302亿元,增长21.9%;实现财政总收入56.3亿元,一般预算收入30.01亿元,分别增长20.96%和24.83%;完成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400亿元,增长31.28%;实现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508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364元,分别增长12.4%和8.6%。
(二)交通建设强势推进。沪昆客运娄底段、娄邵铁路扩能改造全面开工,冷水江东站扩能改造通过评审;娄怀、安邵高速快速推进,娄益、娄衡、娄长高速相继开工建设;G207等7条干线公路改造提升进程加快,这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具有重大支撑作用的交通项目开工建设,为破解交通制约瓶颈,建设交通枢纽城市奠定了坚实基础。
(三)“项目建设年”活动成效显著。全市新开工项目646个,施工项目达到909个,创历史新高;列入“项目建设年”活动的129个重大项目开工率达96.9%,完成投资180亿元。冷水江天宝实业30万吨焊管制品工程、涟源群联220千伏变扩建等30个重大项目竣工或投产。56个前期项目进展较快,其中中央下放煤矿棚户区改造等15个项目已开工或具备开工条件。建立健全了“十二五”项目库,开发储备项目798个,总投资7200亿元。
(四)“两型”社会建设有序推进。完成了《两型社会建设总体实施方案》、《水府示范片区总体规划》、《水府示范片区改革建设实施方案》等高端设计,谋划了万宝新区和东部新区建设,并正式挂牌成立,初步确立了“一心一区两带三组团”发展构架,示范片区发展体制机制逐步理顺。万宝新区和东部新区的谋划与建设,为下一轮拓展中心城区发展空间、打造新的增长极构筑了全新平台。
(五)招商引资成效显著。成功举办首届“娄商大会”,组织参与了第六届珠洽会、第四届湘商大会等重大招商活动,收集、包装、发布项目528个,实现内联引资110.4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62亿美元,分别增长37.1%、20%。三泰轧辊、湘雪黑牛、雪花啤酒等新兴产业项目相继落户我市,特别是特种汽车及底盘生产项目成功签约,大丰和电动汽车下线,为我市打造长株潭汽车产业协作配套区奠定了基础。
(六)生态环境治理成效明显。关闭淘汰落后产能项目52个,否决不符合国家产业政策、环保要求的项目65个,万元生产总值能耗下降到2.31吨标煤。城镇污水处理设施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圆满完成,污水处理厂运行负荷率达到90%以上。国有煤矿采煤沉陷区综合治理工程进入最后扫尾阶段,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综合治理项目、煤矿和工矿棚户区改造有序推进。
(七)社会事业稳步发展。医疗卫生体制改革不断深入,2个试点县市全面实施国家基本药物制度,有效缓解了老百姓的“看病贵”问题。就业再就业工作扎实推进,新增城镇就业3.15万人,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覆盖面继续扩大,教育、文化、体育、国土、统计等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经济适用房、廉租房、农村危房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积极推进。
在经济社会发展取得巨大成就的同时,一些深层次的矛盾亟待有效解决。一是节能减排市场调节机制尚未健全,企业节能减排与扩大生产的矛盾突出,企业节能减排能动性不强。二是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等瓶颈制约未得到有效解决。三是物价上涨压力较大。今年市场流动性总体仍比较宽松,能源原材料、劳动力等生产要素成本还在上升,主要农产品供应处于紧平衡状态,有可能推动物价水平继续上涨。
二、2011年国家宏观政策
今年,国家宏观政策的基本取向是“积极稳健、审慎灵活”,重点是更加积极稳妥地处理好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调整经济结构、管理通胀预期的关系,加快推进经济结构战略性调整,把稳定价格总水平放在更加突出的位置,切实增强经济发展的协调性、可持续性和内生动力。财政政策,将实施积极的财政政策,财政支出结构不断调整,将更加突出改善民生和结构调整,将更多的钱用于“三农”、科技、教育、文化等建设,加大对保障性住房、农村水利交通、城镇公益性基础设施、医疗卫生体系的支持力度。货币政策,将实施稳健的货币政策,按照总体稳健、调节有度、结构优化的要求,把好流动性这个总闸门,把信贷资金更多投向实体经济特别是“三农”和中小企业。将加大对薄弱环节、战略性新兴产业、重大科技成果产业化、小企业等方面的支持力度;继续严格控制对“两高”和产能过剩行业的投入。投资政策,中央预算内投资重点用于支持保障性安居工程、水利设施、农业基础设施、教育卫生基础设施、节能减排、生态环境、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和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等方面的重点建设项目。国家将安排200亿元左右,省安排5亿元以上用于战略性新兴产业的培育发展。区域发展政策:启动国家资源型城市和老工业基地城市的申报工作,园区扩规和区划调整工作也将积极展开。
三、2011年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和任务
今年是中国共产党成立90周年,也是“十二五”规划的开局之年,做好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今年总的发展思路是:快中求好,稳中求变,加速赶超。“快”就是发展速度要超过全省平均水平,快于周边市州。“好”就是高质量、高效益的发展,生态环境改善、人民生活水平提高。“稳”就是经济社会保持持续增长。“变”就是转变发展方式,调整优化产业结构,促进社会和谐。“加速赶超”就是要全面追、重点赶,在传统优势领域要争先,在战略性新兴产业等欠发展领域要达到全省平均水平。主要预期目标是:生产总值增长12%以上;财政一般预算收入增长13%以上;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0%以上;进出口总额增长10%;实现内联引资130亿元,实际利用外资1.8亿美元;城乡居民收入分别增长11%,万元GDP能耗、主要污染物减排完成省定目标。今年的经济社会发展工作,突出抓好六个方面的重点。
1、以提升园区经济为切入点,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
一是全面提升园区经济。积极做好园区扩规和升级工作,努力把市经济开发区创建为国家级经济开发区。进一步加大园区基础设施投入,加快标准厂房建设,扩大土地储备规模,增强园区承载能力。加快专业产业园区建设,重点抓好冷水江有色金属产业园、涟源三一新材料产业园等建设,积极推进新化耗材工业园、娄星北部经济园的规划设计,加大双峰开发区承接产业转移力度,实现园区规模工业增加值占全市规模工业增加值的比重上升1至2个百分点。
二是调整优化工业结构。继续实施“工业企业服务年”活动,推进产业结构战略性调整,实现规模工业增加值增长16%以上。修编产业集群规划,推进产业集聚发展。按照要素集约、布局集中、功能集合的要求,延伸产业发展链条,完善企业协作配套,促进企业协同发展。做大做强六大产业集群,大力实施“153211”工程,力争到“十二五”末,精品钢材及薄板深加工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000亿、煤碳及深加工产业集群产值达到500亿、汽车及机械制造产业集群产值达到300亿、有色金属及深加工产业集群产值达到200亿、建材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00亿、农产品深加工产业集群产值达到100亿。启动实施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推进红太阳电池产业城、文昌科技园、红宇耐磨材料等一批重大项目建设。积极采用先进技术、低碳技术和信息技术等改造提升传统产业,重点抓好涟钢3200立方米窑炉改造、天宝紧固件二期等一批技术改造项目,拉长产业链条,推动冶金、能源、建材、化工等传统产业“两型化”。
三是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加快曾国藩故里文化旅游开发、新化大熊山国家森林公园基础设施和紫鹊界梯田—梅山龙宫风景名胜区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保护第一期等项目建设,实现旅游总收入增长30%以上。加大娄底湘中国际物流园区、万宝消费品物流园区、娄底国际汽车贸易城等项目的前期工作力度,力争年内开工建设。继续推进“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启动标准化农贸市场改造,加快物流配送中心建设,促进“农超对接”,积极发展冷链物流。
四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实施“科技创新年”活动,加强与中南大学等省内外高等院校和北京有色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合作,建设闪星锑业国家理化分析实验室、国家陶瓷检验检测中心、中南大学红太阳电池材料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轻型低速电动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研发中心,搭建薄板材料新型装备制造产业基地、先进陶瓷公共技术与产业化等公共服务平台。积极促成娄底红太阳与北京有色研究院电池及电池材料的技术合作。
2、以增强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支撑能力为目标,积极培育生产基地,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
一是抓好生产基地建设。全力抓好“菜蓝子”工程建设,重点推进小碧、大埠桥、杉山、中阳、桥头河、水洞底、青树坪等蔬菜示范基地建设,将双峰县打造成为长株潭重要的蔬菜供应基地,力争全市蔬菜基地新增面积1.5万亩以上。抓好标准养殖基地建设,力争“两黑”产值增长10%以上,生猪、肉牛出栏分别增长4%、8%以上。稳定粮食播种面积,抓好涟源、双峰两个国家级示范区优质杂交稻和新化省级示范区优质杂交玉米基地建设,确保粮食总产165万吨以上。实施南竹低改30万亩,新造油茶林8.3万亩。加快突尼斯软籽石榴、金银花、渠江薄片等小宗特色农产品生产基地的建设。
二是增强农业发展支撑能力。继续实施白马、大江口、双江、车田江等大中型灌区续建配套与节水改造工程,启动涟源段江等一批灌排泵站的更新改造。积极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加强农产品质量安全检验检测体系和动植物防疫体系建设,建设好市县两级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中心和双峰等农业有害物质生物预警与控制区域站。抓好“菜摊子”工程建设,确保蔬菜就地供应。
三是全面推进新农村建设。加强县市区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和县域村庄布点规划编制工作。继续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和沼气建设,争取解决25万饮水不安全人口的饮水问题,力争发展户用沼气5000户、联户沼气500户、大中型沼气工程20处以上。推进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突出抓好长期举家外出农户的土地流转工作,激活生产要素有效组合。有序开展村庄治理,着力规范农村建房。
四是努力增加农民收入。进一步落实各项惠农、强农政策,促进农民增收。积极引导和扶持农民发展休闲农业、观光农业,农家乐等特色餐饮、住宿服务业,拓宽农民创业就业空间。全力抓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工作,力争全年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7.2万人。
3、以城乡一体化试点为突破口,积极拓展城区,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
一是拓展城区规模。突出中心城区建设,加快县城和重点中心镇扩容提质步伐,城镇化率达到39.5%。中心城区。探索行政区划的调整,尽最大努力增加中心城区面积,拓展城市发展空间。围绕创建“三个城市”目标,进一步强化城市规划、控制性详规的实施。抓好S209线城区段改造、吉星路路网、甘桂路路网等城市道路建设。推进“城中村”改造,实施株山公园等绿化工程,确保实现国家园林城市创建目标。加强城市管理综合执法,切实解决垃圾围城、占道经营、乱搭乱建等突出问题,提升城市良好形象。县市城区。大力拓展县市城区范围,继续加大路网、防洪、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冷水江市要推进城市东扩战略,重点加快资江大道、平安大道、群丰大道等建设。涟源市要积极实施北扩东延战略,加快开发区道路建设,完成城市防洪工程。新化县要加快北塔区综合改造和资江三桥建设,加强县城安全供水、城东防洪堤等建设。双峰县要加快实施水源及水厂提质改造工程,推进城市堤防及湄水河两岸风光带建设。
二是推进城乡统筹。全市各县市区都要选择部分乡镇进行城乡一体化试点,重点加强城乡结合部整治,解决农村失地农民的住房、教育、就业等问题。加快推进冷水江市城乡一体化试点,按“一村一景,一村一业”的原则,高标准完成5个乡镇及70个村(居委会)的规划修编工作,并严格按规划要求建设一批试点村。
4、以“项目建设年”活动为抓手,推进重大项目建设,着力增强经济发展后劲
一是增强投资对经济增长的支撑。深入扎实开展“项目建设年”活动,完成投资480亿元,增长20%。集中精力抓好64个续建重大项目。编制施工节点计划,协调解决项目建设中的各种困难和问题,确保24个项目竣工。重点抓好汽车板和电工钢、绿色动力科技园等项目建设,确保国产实业(湖南)水泥、中源新材料产业园一期工程等竣工投产。积极推进娄邵铁路扩能改造、沪昆客运专线娄底段,新溆、安邵、娄益、娄衡、娄长等高速公路和干线公路建设,娄新高速确保年底竣工通车。加快推进36个新开工项目。对已批准立项的项目,积极创造条件,争取早动工、快建设。争取西气东输二线娄底天然气利用等4个交通项目,雪花啤酒、卓越粮油扩建等一批重大工业项目,煤矿棚户区改造、娄底技师学院(筹)等社会事业项目尽快开工建设。抓好32个重大项目前期工作。聘请中国社科院修编《娄底市老工业基地振兴规划》,争取列入国家中西部地区老工业基地城市。开展娄底市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研究,积极申报国家资源型城市可持续发展试点。努力争取我市纳入全国交通枢纽城市目录,安张娄衡铁路纳入部省会谈并完成规划设计,涟源湄江至新化琅塘高速公路列入省2011年预可研计划并完成规划研究与评审。完成水府庙库区“两型社会”建设规划编制工作。
二是拓宽筹融资渠道。积极落实国务院“新36条”和娄政发〔2010〕15号文件精神,鼓励外来资本以并购、参股、控股等多种形式参与国有企业改制重组及技术改造升级。精心策划和组织重大招商引资活动,围绕产业园区、产业链,着力抓好产业集群招商,力争在精品钢材及薄板深加工产业集群、汽车及机械制造产业集群等六大产业集群招商取得新突破,确保实现直接利用外资1.8亿美元,内联引资130亿元,力争150亿元。鼓励公共基础设施项目采取BOT(建设、运营、转让)、BT(建设、转让)等新型融资方式吸揽外来资金。用好用足上级政策,积极争取国省项目资金支持,力争占全省争取国家资金的6.5%以上。加快培育引进金融机构,筹建地方农村商业银行。加强央企对接,招引一批符合国家产业导向,产业关联度大、集约化水平高、带动力强的重大项目。争取厅市合作。重点在“两型”基础设施、水府国际生态新城、土地管理体制改革试点、区域性投融资平台建设等方面取得实质性进展。
5、以水府示范片区建设为重点,创新体制机制,加快推进两型社会建设
一是加快水府示范片区建设。万宝新区,要以娄星南路的建设为突破,打通与城区的快速通道,加快以火车南站为中心、仙女大道、孙水河南岸风光带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紧紧围绕现代商贸物流中心的定位,积极引进一批现代物流项目,加快新世界建材城、移动大厦、华汇五星级酒店等项目建设。东部新区,要广聘国内外顶端设计咨询机构,搞好顶层规划与高端设计;强力启动江龙滩区域的基础设施和水府国际生态新城第一期项目建设,加快娄底铁路口岸建设。
二是创新体制机制。创新土地管理体制机制,实行土地利用规划、城市建设规划、环境建设规划、产业发展规划“四规合一”。采取“征转分离、先安置后拆迁”的方法,实行土地统一规划、统一征转、统一安置、统一储备、统一开发、统一出让,实行统一的区域征地综合地价。积极推进征地拆迁安置政策改革,在示范片区规划范围内实行统规新建或货币补偿方式。积极争取省政府对示范区农用地转用指标单列。理顺市、区和示范片区的财政利益关系,建立激励与约束并举的财政机制。
三是狠抓节能降耗。倡导“低碳生活”,开展“两型”创建活动,在全社会形成齐抓节能降耗共识。严格项目审批,建立健全节能减排协作机制、监督机制、约束机制。探索应用能源合同管理新模式,加强重点用能企业监管,促进节能产业化。推进电力、钢铁、水泥等高耗能行业“上大压小”工作,着力加快冷钢节能减排优化工程等项目建设,有效解决节能降耗与达产、超产的矛盾。制定年度淘汰落后产能目标,落实目标责任,严格考核,确保完成年度目标任务。
四是加强环境治理。进一步完善垃圾和污水处理配套设施建设,积极实施娄底市第一污水处理厂二期工程、湖南宜化生产污水综合治理工程,推进乡镇污水处理厂、垃圾填埋场建设。以“一山二厂三水”污染治理为重点,加快实施湘江流域重金属污染治理、锡矿山地区砷碱渣污染治理,开展涟钢、冷钢重点工矿区周边环境整治,推进涟水、资水、孙水等重点流域的水污染综合治理。深入开展农村环境整治,大力推进农村“四改”(改水、改路、改厕、改圈)、“四清”(清洁家园、清洁田园、清洁水源、清洁能源)、“两绿”(四旁绿化、庭院绿化)建设,积极防治农业面源污染和畜禽养殖业污染,改善村容村貌。继续实施巩固退耕还林和水土保持工程,加强荒山造林、封山育林,加快石漠化综合治理。
6、以民生工程为着力点,切实改善民生,加快推进和谐社会建设
一是努力增加就业。认真落实促进就业再就业的各项优惠扶持政策,支持自谋职业,鼓励自主创业。改善公共就业服务体系,重点帮助零就业家庭和就业困难群体就业,确保城镇新增就业3.3万人。
二是努力提高保障能力。突出搞好保障性住房建设,完善征地拆迁失地农民安置、补偿、保障机制,进一步扩大养老、失业、医疗、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完善城乡困难群体救助体系,扩大困难群体救助范围,完善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提高城乡居民保障水平。
三是完善公共服务体系。建立健全义务教育经费保障机制,积极实施中小学校校舍安全改造工程,加快建设乡村两级示范性公办幼儿园,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全面完成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三年重点工作任务,积极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加强人口与计划生育工作,稳定低生育水平,切实提高出生人口素质。积极发展体育事业,加快市体育中心建设。强化农产品市场监管,完善物价调节机制,确保物价涨幅控制在4%以内。
四是认真抓好为民办实事工程。坚持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入手,在就业、教育、卫生、保障、环境治理、食品药品安全、困难群体救助等公共服务、公共安全、公共设施领域,实施一批为民办实事工程。对照省下达的目标任务要求,有效落实项目配套资金,按时保质保量完成工作任务,切实为民办好几件实事、大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