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在冷水江大地,到处呈现出一派统筹城乡的新美画卷。“城里有的,乡里都要有!”冷水江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一条条惠农举措,犹如润物细雨,洒落在农民心田。日臻完善的保障体系,日益成熟的基础设施,乡间处处是农民无忧生活的幸福图景……
凝聚新共识: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
冷水江市委、市政府的决策者们认为,以冷水江市现有发展水平和财政能力,完全可以进行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乡村,统筹城乡,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迅速缩短城乡居民之间的生活差距。
2010年11月,冷水江市统筹城乡发展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动员大会提出了“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着力破除城乡二元结构、城乡经济社会统筹发展、城乡居民同享公共服务”的奋斗目标。
在统筹城乡发展过程中,冷水江的目标及思路很清晰:按照“一年起步,三年见效,五年变样”目标的要求,以打造“风貌改造加固片、社区新建片、休闲观光片、农业产业片”为核心,加快“工业向园区集中、土地向规模化经营集中、农民向城镇和社区集中”,突出“规划市域全覆盖、城乡户籍全放开、农村土地大流转”,积极稳妥推进城乡规划、基础设施、公共服务、产业发展、生态环境、管理体制等六个一体化建设,力争到2015年,全市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健全,城镇化率达80%,农业规模化经营达50%,农村工业集中度达8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15000元,农村面貌得到根本性改观,把冷水江市建设成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典范。
今年2月,冷水江按照点、线、面结合的原则,确定了今年推开的35个首批新农村建设试点村,每年筹措2亿元专项资金用于农村建设。
打造新载体:公共服务覆盖所有城乡
自开展新农村建设以来,冷水江市岩口镇农科村60多岁的苏大妈生活有了新规律:早晨七点起床,到村篮球场锻炼,顺便把垃圾倒入村里统一设置的分类垃圾箱。晚上又和十多位姐妹们相约一起跳舞。说起新农村建设带来的方便,苏大妈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出门走路不到10分钟就可以搞定看病、购物、锻炼,再走几分钟还有网吧、打字店、旅馆饭店等场所,在村里生活和城里一样方便。”
在冷水江农村,让人耳目一新的变化远不止这些。安装自来水,用上冲水马桶,越来越多的农民过上了城里人的生活。
“新农村建设要从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地方下手,不搞面子工程,真正让群众得到实惠。”冷水江市委书记刘小龙说。
为此,冷水江市规划实施了事关农民生活环境和生活质量的农村水、电、路、医、学、文、购、体、娱等实事,加快推进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公益事业发展,促进购物、娱乐、医疗、农技等公共服务和公共设施向农村延伸。
“物业管理”,这个大中城市高档住宅楼的专有名词,如今也进入了冷水江市新农村建设中。行政村居住比较集中的,可以实行“一村一社”模式;行政村居住比较分散,但部分自然村居住集中在一起的,可以实行“一村多社”模式;两个或多个行政村的农民集中在一起居住的,可以实行“多村一社”模式。经济条件较好、村民集聚度较高的地方,可以在村级物业服务上进行探索,成立专门的物业管理公司,为社区居民提供生活配套服务。
冷水江市提出,统筹城乡就是要实现城乡居民人均购买力水平、公共服务水平、社会保障水平、生活便利程度、综合素质五个大体相等。
形成新模式:让更多农民变为市民
从今年7月1日开始,冷水江全面推行新农保,对年满60周岁的农村居民每月发放养老金60元;农村低保从每月60元提高到100元。
在统筹城乡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中,冷水江市更加注重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加快建立健全农民工养老、工伤、医疗、失业、生育等保险制度,推动城市教育、住房、医疗、就业等资源向农民工开放,为农民解除后顾之忧。
目前,冷水江市新农合参合率达91.6%,农村低保在册对象近1万人,实现了“应保尽保”。
如果说,加快农村保障建设是让农民享受市民待遇的话,那么,彻底消除户籍管理的城乡二元结构, 则是真正实现由传统农民向现代市民转变。
冷水江市的城乡新户籍改革方案包括,具有教育部认定的中等专业学校及以上学历或市政府作为特殊人才引进的,经自愿申请,都可以将户口转为当地城市户口。本市城镇居民,自愿到 “市民下乡”试点村投资,投资规模在50万元以上的经当地村委会同意,可转为当地的“涉农居民”。新农村建设试点村经批准可改为“农村社区”,社区居民可以转为“涉农居民”。三尖镇石槽村这个以农村户籍为主的试点村,由于城镇基础设施的完善,就已率先改村为农村社区,成立农村居委会。
激发新活力:促进农民持续增收致富
端午节前后,铎山镇大坪村的农民笑了,由村杨梅专业合作社生产的3200亩杨梅基地,由于个大、味甜、富含多种维生素等特点,成为周边县市的抢手货。村支书李新亥说,全村600多户全部都种有杨梅树,光杨梅这一项,就可为每户农户增收上万元。
城乡一体,经济是关键,发展是硬道理。统筹城乡不仅仅是由茅草土屋到宽敞楼房、由零散村落到统一社区,更重要的是提高农民素质,增加农民收入,进而促进绝大多数农民实现共同致富。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铺开,中药材、油茶林、水产养殖、无公害蔬菜基地建设、特色水果基地和无公害养殖小区等特色农业已经“遍地开花”。目前,渣渡1.5万亩富康油茶林、铎山眉山千亩葡萄、大坪3000亩杨梅、三尖禾青片万亩粮油等基地初具规模。
冷水江市经济转型,不仅收获了工业发展的累累硕果,也催开了农业结构调整的“花朵”。冷水江巧妙地把工业化理念嫁接到传统农业上,市场牵龙头,龙头带基地,基地连农户。壮大了金鹰服饰、瑞生源、响莲实业、富康油茶林等龙头企业,培育知名品牌,推动农业企业向规模化、产业化发展。目前全市现有省级龙头企业2家,市级龙头企业10家,这些农业产业化企业成为该市除锑、煤、钢、电之后,又一批响当当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