冷水江市在全省率先实施统筹城乡发展,力争到2015年,全市城乡一体化体制机制基本健全,城镇化率达80%,农业规模化经营达50%,农村工业集中度达80%,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15000元,农村面貌得到根本性改观,把冷水江市建设成为全省统筹城乡发展的新典范。为达此目的,今年该市财政安排8000万元,计划筹措2亿元,重点实施“五个统筹”,力求实现“五个突破”:
一、统筹城乡规划建设,力求在推进村镇建设上取得新突破。一是统筹城乡规划。由市统一组织,聘请专业技术人员,用两年时间完成镇村建设规划编制,2011年内完成包括35个试点村在内的70个村的规划,目前已完成4个新农村示范村的规划。二是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突出抓好农村道路改造升级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2011年,启动军温公路升级改造,完成S217线、布禾公路改造任务,大力加强县乡村公路改造,完善市内“半小时快速通勤圈”。加快完成布溪防洪堤、中连溪防洪工程,开工建设江北防洪堤和除险加固水库4座,整修加固山塘4800口,整修渠道600公里,改善灌溉面积0.55万亩。三是统筹镇村建设。以“一中心四组团”为引领,加快小城镇建设步伐,提升城镇对农村的辐射带动能力、产业承载能力和人口吸纳能力。引导农民集中建房,实施农村房屋风貌改造,做到新建一批、改造一批、拆除一批。切实抓好“三清四改五化九建二处理”工作,即:清垃圾、清污泥、清路障;改水、改厕、改厨、改圈栏;硬化、净化、亮化、绿化、美化;建村级医疗室、社区警务室、社会环卫室、文化体育室、计划生育室、综合服务室、幼儿园、农村超市、村民活动中心;生活污水处理、生活垃圾处理,使农村与城市一样环境整洁、生活便利舒适。
二、统筹城乡产业发展,力求在推进农业产业化上取得新突破。一方面,立足本地特色和优势,建设一批现代农业示范基地和园区,重点发展中药材、特色水果、油茶、无公害蔬菜、牲猪、葛根、花卉苗木等。支持壮大富康油茶林、瑞生源生物科技、响莲实业等企业,鼓励发展矿山金银花基地、铎山葡萄基地、铎山和渣渡杨梅基地、禾青和中连蔬菜基地、三尖和禾青万亩粮油基地、潘桥银凯和岩口三友休闲山庄等特色农业,打造一批农业产业化龙头,培育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另一方面,继续推进工业强市战略,重点实施冷钢技改升级、闪星公司锑品系列开发、金电新机组、湖南宜化、金信复合肥、华新水泥等一批重大项目,打造百亿产业、百亿企业、百亿园区,增强工业带动农业的能力。
三、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力求在推进公共服务均等化上取得新突破。一是统筹配置教育资源。加快推进校舍安全工程和合格学校建设,争取用两年时间完成全市农村中小学校危房改造任务,改造、重建校舍15400平方米,新建1所学校。二是统筹配置公共卫生资源。该市是全省基本药物制度改革试点县市,基本药物零差价销售和9类基本公共服务全面实施。要进一步加强乡镇卫生院、村卫生室规范化建设和卫生人才队伍建设。2011年,要完成市人民医院异地扩建和中医院改扩建两大主体工程,完成冷水江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改扩建工程,启动新建布溪街道社区医疗服务中心,建好禾青卫生院综合楼和3个村级卫生室。三是统筹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围绕人人享有社会保障的目标,扩大城乡社会保障覆盖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逐步实现城乡居民同等享受社会保障待遇。2011年新农合参合率要由上年的91.6%提高到95%。从今年7月1日开始,全面推行新农保,对年满60周岁的3.2万左右的农村居民按政策每月发放养老金60元;提高农村低保标准,对9998名农村低保对象月人均补差从每月60元提高到100元,让老百姓得到更多的实惠。
四、统筹生态环境建设,力求在建设秀美乡村上取得新突破。重点加大工业污染、城市污染和农村污染治理力度,努力实施村庄连片环境整治。扎实抓好对锡矿山地区、中心城区和禾青地区等重点区域的环境整治,整合实施好重金属污染治理、矿山地质灾害治理等项目。抓好碳汇造林试点工作,完成造林任务8000亩,其中锡矿山地区防污抗污林1000亩,义务植树50万株,推进绿色村庄和S312线绿色通道建设。抓好乡村环境卫生整洁行动,把这项工作作为整体推进新农村建设的第一战役来抓,开展“四边三大”活动(对乡村屋边、路边、水边、田边的裸露垃圾进行大清扫、大清理、大清运),探索建立“户清扫、组收集、村转运、市乡处理”的农村环卫机制,使农村面貌有明显改善。
五、统筹各项配套改革,力求在机制体制创新上取得新突破。土地管理改革上,在遵守国家土地管理法律法规政策、确保耕地和基本农田数量不减少、质量不下降的前提下,向农村旧宅基地要土地,向工矿废弃用地要土地,向闲置的集体建设用地要土地,盘活农村土地资源。成立集体土地流转服务中心,争取在土地承包经营流转上有突破。户籍制度改革上,鼓励“农民进城”、“市民下乡”。选择确定2-3个“市民下乡”点,凡具有本市户籍,到“市民下乡”试点村投资50万元以上的城镇居民,可转为当地的“涉农居民”。财政管理改革上,实行新一轮乡镇财政包干体制,按照“核定基数、总额包干、分类管理、增收奖励、短收分担、化债考核、一定三年”的办法,加大对基层的财力支持。投融资体制改革上,加大政银企合作的力度,与农发行签订战略合作协议,争取更多的资金投向农村。创新社会管理方面,以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稳定突出问题为突破口,完善农村及社区管理办法,加强农村及社区基本公共服务,最大限度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减少不和谐因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