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域经济是一个地区整体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壮大县域经济对于整体经济的发展具有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了搞好县域经济发展的宏观指导,最近,我们结合编制“十一五”规划,以长沙四县和全国经济百强县为参照,对我市县域经济发展进行了一次调研分析。调查表明,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年来,我市县域经济发展取得的成绩是非常巨大的,但是,用比较的眼光看,差距和矛盾也十分突出

 

一、岳阳市县域经济的主要特近年来,全市各地积极采取措施,促进县域经济提质、扩容、加速,县域经济的发展格局逐步出现了一系列深刻的变化。

1、经济规模迅速扩大。按照县域经济的概念,岳阳县域经济包括6个县(市),面积13726平方公里,占全市总面积91.3%2003年年末,县域内总人口433.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82.2%,县域经济GDP264.3亿元,占全市GDP53.5%。县域经济财政收入11.51亿元,占全市37.1%,较之1999年,县域人口增长5.9万, GDP增加90.7亿元,县域平均增加GDP 15.1亿元。其中一产业由68.57亿元增加到88.53亿元,增加19.96亿元。二产业由60.79亿元增加到96.7亿元,增加35.91亿元。三产业由44.21亿元增加到79.1亿元,增加34.89亿元。县域财政总收入增加 6.11亿元。财政收入占GDP的比重为4.4%,农民人均纯收入2968元,分别比2000年提高0.5个百分点、638元。

2、工业拉动作用不断增强。县域工业由小到大,逐步形成了造纸、食品、机械、纺织等一批支柱企业。县域经济二产业占GDP的比例由1999年的35.02%增加到2003年的36.5%,上升1.5个百分点,一产业占GDP的比例由1999年的39.5%下降到2003年的33.5%,下降6个百分点。2003年县域二产业增加值96.7亿元,其中工业增加值79.31亿元,占GDP的比重达30%。工业对GDP增长的贡献率达到9.7%,科伦制药、新华啤酒、长康麻油等一批骨干企业为当地财政增收、扩大就业作出了非常突出的贡献。在原有布局企业不断发展的同时,近两年来,各地认真规划,开发了6个工业园区。积极完善基础设施,投入建设资金5亿元,平整土地7600亩,修建园内道路62.3公里,新建变电站4个,引进了一批企业。预计2004年各县(市)区工业园可完成工业产值95亿元,税收1.6亿元,吸纳就业人员2.5万人,其效益相当于增加一个中上水平的建制县。

3、农村经济集约化程度明显提高。传统的小农经济模式正在被逐渐突破,“基地农业”、“公司+农户”等规模经济模式逐渐兴起。目前,全市已形成畜牧、蔬菜、水产、竹木业等具有一定规模和特色的农产品基地420个,基地总面积588万亩,其中蔬菜130万亩,油料160万亩,意杨80万亩,玉米30万亩,茶叶24万亩,药材12万亩,楠竹25万亩,特种水产24万亩。2003年,全市已培育出年产值50万元以上的“公司+农户”型农产品加工企业818家,比2002年增加62家。其中年产值过亿元的13家,过5000万元的67家,国家级龙头企业1家,省级龙头企业4家,市级龙头企业15家。正虹饲料、岳阳林纸、加华牛业、湘阴荞头、兰岭茶叶等龙头企业已成为岳阳的知名品牌,其中正虹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已进入饲料行业世界500强,湘阴荞头出口量达3万吨,占全省荞头出口量的70%,全国的49%,其产品覆盖了日本市场的45%2003年,龙头企业完成产值62.8亿元,农产品的二次转化率为21%。农产品加工直接为农民增加年人平纯收入86元。

4、对外开放不断扩大。深化对外开放、借助外力发展县域经济已经形成为共识,县域外的资本已成为各县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2003年,全市合同引进市外资金113亿元,实际到位55.6亿元,兴建项目660个。各县引资规模在全省仅次于长沙4县,到位资金比2001年增加了47亿元,比2002年增长2.17倍,招商引资项目比2001年增加了390个。大部分新开工的工业企业、加华牛业等一批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岳华公路、S308线临湘至通城段以及相当一些县市的城市基础设施建设项目,基本上是利用县域外资金建设的。

5、民营经济异军突起。目前,我市国有资本已经逐步退出大多数产业领域。国退民进,民营经济的规模正在不断扩大,实力正在不断增强。过来,县域经济中国有成分一统江山,现在,民营经济开始唱起了主角,逐步成为县域国民经济的主体。仅以工业为例,2003年,县域443家规模以上独立核算工业企业,民营企业占82.9%,创造的产值占84%,县域民营经济创造的国内生产总值比全市民营经济创造的高30% 5000多家乡镇企业通过卖、股、租等多种形式吸纳民营资本,全部转化为了民营企业。县域经济去年新上的301个工业项目,85%是民营经济投资兴建的。

 

二、当前全市县域经济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尽管我市县域经济综合实力有了较大的提升,但是,和长沙四县以及全国经济强县比,我们在整体实力、竞争能力、发展速度等方面,都还存在很大的差距。

第一,经济实力不强。2003年全市县域GDP总量仅有264.3亿元,比长沙4GDP总量少113.98亿元。县均GDP44亿元,县均财政收入1.92亿元,县域内人均GDP6094元,分别比全国百强县少97.1亿元、3.54亿元、11333元。全市县域经济最好的汨罗市2003年实现GDP46.81亿元、财政收入3.04亿元,GDP分别比长沙县少78.59亿元、比浏阳少55.49亿元、比宁乡县少36.59亿元、比望城少20.37亿元。财政收入分别比长沙县少7.82亿元、比浏阳市少5.98亿元、比望城少2.14亿元、比宁乡县少1.36亿元。县域人平财政收入只有265元,比长沙市少543元,仅为长沙市的25%。

岳阳市县域人口、县域GDP占全市比重和全国平均水平大体相当,平均规模大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第二,竞争能力较弱。根据经济日报去年1123日公布的“第三届全国县域经济基本竞争力评价报告”,我市6 县市在全国2026个县市(不含市辖区)的基本竞争力排序为:汨罗市282位,华容县393位,平江县413位,湘阴县427位,岳阳县466位,临湘市470位。该评价报告将2026个县市的基本竞争力分为10个等级(AK),我市汨罗、华容B级,其他县市均为C级。反映竞争能力的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社会消费品零售额、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规模以上非国有工业比重、国有及其他固定资产投资、农民人均纯收入、财政收入占财政支出比重等7项指标,我们都离经济强县有较大的差距(见表.4)。此外,我市县域经济中科学技术的贡献率较低,科技型产业比重不大,广大农民科学文化素质偏低,科学技术在县域经济的应用范围不广,核心竞争力还需要大幅度的提高。

第三,产业结构不优。县域经济特色不浓,各地之间结构趋同,缺乏浏阳生物医药、花卉、望城现代农业之类个性鲜明的特色产业;科技含量不高、附加值低,传统农业产业仍然在唱主角;第三产业发展滞后,农业生产生活服务还停留在相当原始的水平;产业链短,集约化程度不高,尽管近几年来在食品饲料加工、肉牛养殖、林纸一体化等方面有所突破,但龙头企业和拳头产品不多,未能形成强势产业链,其知名度、市场影响力、辐射半径、规模效应还十分有限。

第四,城镇化水平不高。全市县域城镇化率仅29.3%,全市65%的人口、90%的区域、83.9%的从业人员仍然在沿袭传统的农耕文化。从三次产业的比例结构看,全市多数地方仍然是传统的农业县,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的比重华容占到了43.7%,湘阴、岳阳、平江三县均大于30%,城镇化水平低,直接导致农村劳动力转移难,农民增收慢,影响全面建设小康的进程(见表.7)。

 

2003年,长沙县工业企业年产值过亿元的达23家,过10亿元的2家,过5亿元的3家,我市县域还没有一家这样的航空母舰。2003年,我市县域二产业比重仅为35%,比长沙四县低12个百分点,一产业比重达33.5%,比长沙四县高13.5个百分点。其它诸如农村基础设施、公共卫生体系、文化教育社会事业建设等,我们离发达地区也有很大的差距。

 

三、进一步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建议意见

县域经济是岳阳经济的重要基石。壮大县域经济,对于解决中央高度关注的“三农”问题,保障社会稳定,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举足轻重的战略意义。党中央、国务院对发展县域经济高度重视。十六届三中全会强调,“要大力发展县域经济”。当前的宏观形势非常有利于县域经济发展,必须从战略的高度认识发展县域经济的重要性,正视差距,增强紧迫感,抢抓机遇,积极采取措施,努力追赶长沙地区和全国经济强县,切实把县域经济抓上去。

1、切实搞好宏观规划。要坚决克服凭长官意志定盘子、朝令夕改、搞到哪里算哪里的不良做法,立足实际,着眼长远,坚决贯彻以人为本和科学发展观的理念,认真搞好县域经济的十一五规划和中长期规划,明确县域发展的奋斗目标,有计划、分步骤、坚定不移地朝这个目标努力。

2、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兴县战略。发展县域经济,要跳出“农”字找出路,摒弃长期以来县域主要抓农业的传统做法,把工业化作为实现“三化”的重要和首要一环,确立以工业化带动县域经济发展的战略,把工作重心放在工业化上,大力发展新型工业,从工业化入手抓三农问题。当前,要特别注重抓好工业园区建设,立足农业资源,加快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发展,拓宽县域居民的增收和就业渠道。采取有效措施加速工业化,以工业反哺农业、带动服务业,加快“三化”进程。

3、加速农村城镇化。通过改革户籍制度、完善农村土地流转机制、优化城镇基础设施、发展涉农工业等措施,引导生产要素向城镇集中,逐步缩小城乡差距,降低第一产业的比重,实现城乡经济一体化。加速城乡一体化,首先必须进一步优先做大县城。县城是一个县的经济中心,显而易见,县城经济上去了,县城经济的聚集和辐射能力加强了,才有可能带动县域经济的快速发展。6个县城要进一步扩容,按1530万人的目标规划建设。围绕农民进城,抓好住宅小区开发,解决建设无序、管理难的问题;着眼聚集产业,抓好基础设施完善配套,解决投资成本高、招商难的问题;立足繁荣市场,抓好服务业发展,解决人气不旺、就业难的问题,使县城真正成为县域经济增长的主要载体。同时,支持地处交通枢纽、有较好工业基础的14个中心镇加快建设。

4、突出发展特色产业。特色就是优势,特色就是竞争力,特色就是县域经济发展的生命力。要突破大而全、小而全”的传统做法,避免县域之间结构上和产品上的重复雷同,积极挖掘和发挥县域特色,以市场为导向,因县制宜,扬长避短,依托自身的资源优势、产业优势、区位优势,发展个性鲜明的特色经济,走有特色的发展路子。着力做大林纸一体化、肉牛养殖、豆制品加工、生态旅游等新兴产业,培育具有地方特色的产业和品牌,构建不同县域特色的产业、产品体系。

5、大力发展民营经济。从岳阳县域经济的财政实际和市场经济的发展规律看,壮大县域经济,不可能更不应该由政府包办。县域行政部门要积极转变职能,致力于改善基础设施,维护市场秩序,进一步放宽准入门槛,积极扶持优惠,在县域经济的发展上,大力推行“投资多元化、企业股份化、体制私有化”的做法,鼓励和促进民营企业做大做强,使非公有制企业逐步成为县域经济的主体。

6、积极推进科教兴县。要充分认识科技、教育对振兴县域经济的重要作用,积极实施科教兴县战略。大力开发和引进先进技术,努力扩大高新技术在县域经济各产业的应用,积极发展附加值高的高科技产业。大力发展和改革农村基础教育事业,加快培养人才,特别是培养县域经济发展紧缺的实用型人才。通过科技进步和提高劳动者素质,解决县域经济的结构性和素质性矛盾,促进县域经济实现从量的扩张到质的提升的转变,增强县域经济的科技含量,提高县域经济的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