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光明网:特大镇改市需循序渐进

[ 作者:刘超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7-11 录入:吴玲香 ]

近年来,我国小城市数量不增返降,原有的小城市随着经济发展被大城市扩容,而新的小城市尚未出现,大中小城市结构面临头重脚轻的风险。在这样的背景下,推行撤镇设市培育中小城市成为破解区域经济发展难题的手段之一。

光明网记者在山东、浙江、广东、江苏等地调研时看到,各地都已经针对特大镇面临的体制机制进行试点,下放部分镇上所需权限,但各地情况不同,试点培育效果也大不相同,也暴露出一些问题。

宜居也是重要指标

强镇扩权是国家新型城镇化改革的重要内容,也是镇改市的核心内容,针对有条件的镇逐步推行的一项改革,但是何为符合条件呢?一般而言,人口在10万人以上的镇都可以称之为特大镇,特大镇在规模上超过了部分县级市。

事实上,人口10万以上的镇的经济发展水平差距也很大,不能一概而论。记者在山东一些10万人口以上的镇看到,尽管基础设施建设已经有一定规模或还在规划中,但是整个镇上街道比起县级市还是多有不如。镇上不少地方的道路还处于待建设状态,道路周边绿化率也不高,工作日的白天,在路上也少有行人。

这实际上暴露出一个问题:单纯以人口指标来衡量城镇的发展规模过于片面,城镇化固然是农村人口向城市人口转化的过程,但在这一过程中经济、环境方面的因素也不容忽视。城镇的宜居程度也是吸引人口的关键。

城市不像城市,乡镇不像乡镇是现在很多镇的发展现状。一方面乡镇经济的迅速发展吸引了大量人口,另一方面,由于资金和行政规划方面的缺位镇上的基础设施建设并没有跟上经济发展速度,公共服务方面也没能跟上,这就形成了一种特殊的半城市化形态,外地人来到这样的镇的第一感觉会是名不副实,很难想象有相当经济总量和人口的镇上竟会是这一番光景。

特大镇在发展过程中不仅要有其,也要有其,既要有产业支撑全镇的经济发展,也要有基础设施完善与服务水平提高来支撑全镇的形象高度。如果说产业的发展是人口集聚的源动力 的话,那么城镇的宜居水平就是能否留住人的最有力手段。引得来人、留得住人才能为镇变市打下根基。

撤镇设市需循序渐进

镇变市除了名称以及权限上的变化,还要求管理者的行政管理理念与时俱进

记者在一个乡镇在建商业园区看到,整个园区规划容积率只有0.2左右,土地利用率很低。这种规划方式对于一个镇来说是可以接受的,但对于一个朝着县级市方向发展的特大镇来说未免太过奢侈。

特大镇变县级市后,将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补上功课,原有的镇的规划基础对一个新生小城市来说至关重要,这种只顾当下的开发模式未免有急功近利之嫌。

撤镇设市也是如此。现在有很多地区没有发展特色产业,而是靠土地交易获得经济总量的攀升,这种只是纸面上的虚假繁荣,很难成为镇变市的硬指标,诸如此类,急躁之情在蔓延,各镇纷纷想搭上改市的第一班车,却忽视了一个县级市应有的硬实力与软实力。

事实上,对很多乡镇来说,变为县级市不仅意味着诸多政策红利的落地,也意味着更大的管理考验。现在不少产业较发达的镇都出现了人口倒挂现象:外来人口大幅超过本地户籍人口,如何在有限的资源下也给予外来人口更多的服务于福利一直是各镇政府头疼的问题。

很多人都把镇改市看做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救命稻草。然后,现实却是县级市对人口的吸引力远超建制镇,集聚现象更加明显,人口倒挂或会加重。

因此,面临诸多问题,撤镇设市并没有想象中的只是改换门庭那么简单,还需耐住性子,严格把关,真正做到成熟一个,才改一个,不为求数量、速度而舍弃改革的真正意义,让撤镇设市成为激发经济活力、盘活区域经济的重要举措。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光明网经济频道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