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从在浙江苍南县龙港镇召开的“新生中小城市培育专题研讨会”上了解到,目前,全国各地在培育中小城市、推进特大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等方面开展了很多探索和试点,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胡祖才在会上表示,下一步要深入推进体制机制创新,加大扩权强镇和配套改革力度,积极探索将特大镇有序设市的模式。
据了解,目前,全国镇区人口10万以上的特大镇有237个。随着镇区人口的不断增多,作为一个镇的行政管理模式,管理10万以上的人口,可以说已经有些力不从心。比如,由于镇的行政级别有限,各方面的管理权限受到约束,无论是政府决策,还是招商引资,抑或是扩大经济规模,包括社会治安、人口管理等,都会存在不小的难度。应该说,探索特大镇设市模式,既是顺应改革的需要,也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非常值得期待。不过,特大镇设市,单从人口规模上看,可以说已经具备了设市的基本条件。但是,特大镇再大,也还是镇级的规划和行政运行体制,设市并非政府换块牌子那么简单,其中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
首先是特大镇设市的行政运行体制机制需要重新构建。镇升格为市,其最大的特点就是“坐地升迁”,政府及各个部门都跟着沾光。但是,镇的行政管理模式和市的管理模式终归有较大的差异性,如若在管理治理能力上还处于镇一级的水平,就会落得个“市的架子,镇的管理水平”的结局,这显然有违撤镇设市的初衷。其次,基础设施建设还要跟上,尤其是公共服务和社会保障设施。尽管经过数十年的改革发展,一些特大镇也发展得相当不错,不乏有高楼大厦和宽阔的道路,甚至还拥有了规范的和较为先进的水电气热、医疗、教育、银行、电信及居民小区等城市格局。但是,既然是由镇变市,那么整体上就要体现出市的规模和风格、市的层次和结构,从而体现出顺理成章、水到渠成的本意,而不是仓促上马,纷纷来一次撤镇设市的大跃进。
再有,就是要做好特大镇设市的试点工作,通过实践和积累经验,为其它特大镇设市提供可供借鉴的示范范本。记者采访了解到,浙江小城市试点通过改革创新、投资建设、联动发展、内涵提升等举措,因地制宜地创造出八种典型模式。吉林省选择18个试点城镇,采取直接放权、委托授权和设立派出机构三种方式,赋予试点镇部分县级经济社会管理权。广东一些特大镇经过了改革开放的实践锻炼,其中很多经验值得借鉴。不管怎么说,我国国土空间大,人口密度高,但城市的数量相对偏少,而大中城市的结构也存在不合理的问题,的确需要转变观念,加大力度尽快将有条件的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以丰富和推动中国城市的建设和发展。
探索特大镇设市模式,对全国237个特大镇来说,无疑是一个巨大的利好消息,相信当地政府会为之兴奋不已,并且想方设法谋取设市的机遇和名额,而“跑部钱进”的现象恐怕也在所难免,甚至一些特大镇还可能借撤镇设市的东风,再次盲目发展房地产,制造新的空城和鬼城。笔者在此一是希望国家相关部门把好关,履行好监督职责,不要被人浑水摸鱼钻了空子;二是希望那些有资格撤镇设市的特大镇,能够冷静、客观地分析研判自己设市的实力,把握好自身撤镇设市的定位,最好是先转变镇一级的管理思维和理念,优先理顺经济发展的结构,同时做好公共设施和保障的布局,做到成熟一个,升格一个,有序推进、扎实推进。切不可一窝蜂地上马,简单来一个“换牌”运动。只有把设市的各项基础工作做好,把设市的物质基础打牢,才能跨越撤镇设市的各种障碍,迎来新城市的新面貌、新气象。不然,什么东西都跟以前一个样,即使设市了,升格了,也将是徒有虚名。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青岛新闻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