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龙港、吉林二道白河等特大镇离“改市设区”的改革目标更进一步了。
继2014年12月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确定龙港、二道白河镇为全国仅有的两个镇级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之后,日前,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在浙江省苍南县龙港镇召开新生中小城市培育专题研讨会,把特大镇“改市设区”改革工作提上议事日程。中央机构编制办公室、国土资源部等中央有关部委领导出席了研讨会。
“按照中央政府的职能分工,民政部正在进行新的设市标准研究。”国家发改委规划司司长徐林向与会代表透露,这项工作虽然不是专门针对特大镇设市的标准研究,但是涉及县改市以及未来一些特大镇怎么变成市的安排,目前这项工作正在紧锣密鼓地进行。
据统计,改革开放30多年来,国内出现了1.9万个小城镇。其中,10万以上人口规模的镇237个,5万人口以上的镇876个。一些特大镇在发展中出现了体制机制不适应的问题。
浙江省发改委副主任焦旭祥概括小城市培育试点发展的挑战说,试点镇存在要素配置与经济规模不匹配,管理力量与城镇规模不匹配,执法权限与管理需求不匹配,生活品质与居民需求不匹配等问题。
盛泽镇位于江苏省吴江区,全镇总面积150平方公里,常住人口42万人,接近中等城市50万人的标准,2015年实现地区生产总值352.15亿元,公共财政预算收入实现23.23亿元。
盛泽镇负责人透露,该镇作为中小城市培育试点,其土地指标落实仍然与普通乡镇一样,制约了经济社会的发展;每年的财政收入很大一部分上缴给上级,自留部分只占四分之一;全镇在校学生14.8万人,现有编制的公办教师很少,只能聘请大量的代课教师来担任教学任务。
广东省东莞市虎门、长安等镇都存在类似的困惑。虎门镇镇长曲洪淇表示,该镇常住人口64万,其中户籍人口只有13.33万,公办中小学中59.8%的学生是非户籍适龄人口。按照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人均建设面积1.5平方米,年公共财政投入两万元/人计算,共需要33.4亿元,非户籍人口公共服务均等化的负担非常重。“小马拉大车、大脚穿小鞋。”国家发改委副主任胡祖才表示,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特大镇进一步发展存在的制约,尤其是体制机制的“瓶颈”。“推进特大镇行政管理体制改革和设市模式创新改革试点,不仅中央有要求,而且群众有期盼,也是当前经济下行、民间投资下降背景下扩大有效投资的关键途径。”胡祖才说,我国国土空间大,人口密度高,不过城市数量偏少,大中小城市结构不合理,需要将有条件的县城和重点镇发展成为中小城市。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青年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