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下乡调研,看到一条连接马路的水泥路,宽约两尺,高出田埂一截子,明晃晃地通向田地深处。农田里修水泥路干什么?干部笑而不语,农民背后戳穿:这块地是示范田,上头经常有领导来参观,为了避免弄脏领导的皮鞋和裤子,专门修了水泥路。(2017年03月31日《人民日报》)
“一条明晃晃通向田地深处的水泥路”不是方便群众劳作或出行的“方便路”,而是“为了避免弄脏领导的皮鞋和裤子”的“红毯路”,若只走在“调研专用水泥路”上,那么只会割裂了干群关系,啃食了群众的幸福感,伤害了党的形象。究其原因是“官”念作祟。
一条小路,看似虽小,却折射干部作风的大问题。虽是“通途”,却没有通往群众心里,拉近干群距离,却好似一道“鸿沟”,反而疏远了干群关系,伤害了政府形象。如此,脚不沾泥土,心又怎能贴近群众呢?因此防止这类“官”念作祟,不仅要从思想源头抓起,更要身体力行,脚沾泥土,心贴群众。
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调研工作不仅要“身入”基层,更要“心到”基层。党员干部做任何工作都与调研工作一样,要真心扑下身子,脚踏实地,真正沾上“泥土”,才能心贴群众。
“心”与群众同频。“民心大于天”,党员干部要牢记宗旨意识,坚定服务为民理念,以民为先。牢牢树立“老百姓是天,人民群众是大人物”的为民情怀,才能真正做到想群众之所想,急群众之所急,解群众之所忧,真心实意为人民群众谋福祉,不断增强服务工作的亲和力和感染力,才能与群众“心贴心”。若是下基层工作,拈“红毯路”走,怕鞋子打湿,裤子沾泥,那么面对群众困难时,又岂会站在群众的面前,担负起该担负的重担呢?
“行”与群众同步。党员干部下基层干工作,要有“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的公仆情怀。和群众打成一片,能与群众同坐一条凳、同饮一杯水,会说群众话,能聊群众天。能在田间地头扶一把,菜畦地里挖一锄,让干部的脚板“印”遍农家,方能多接地气,多沾泥味,才能知晓社情,洞察民意,行动上才能与群众需求同步。若只为看粉饰的现场,只做表面文章,又怎知群众的真实情绪,与群众“心同频、行同步”呢?
悠悠万事,民生为重;政之所兴,在顺民心。党员干部要对群众真情关怀、真正尊重、真诚服务,做群众的朋友。工作时不惧泥巴裹脚,雨露湿衣,真正对群众充满感情,才能贴心服务群众。
(作者单位:合江县安全生产监督管理局)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