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根治扶贫领域腐败要较真

[ 作者:杜才云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8-28 录入:吴玲香 ]

中央纪委公开曝光九起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典型案例(中国网 8月24日)

扶贫“大蛋糕”,一不小心就成了“唐僧肉”。近日,中央纪委公开曝光9起扶贫领域腐败典型案例。其中,党政干部、村支书失责失职造成资金流失4 起,支部书记为首骗取国家及贫困户资金4起,其他人员互助社理事长挪用、侵占资金1起。作为党员干部,竟然在扶贫领域不作为、乱作为,且在历次通报之后还继续发生,真是胆子不小。

“莫伸手,伸手必被捉。”这9起扶贫领域案件,是全国各地典型案例,所在地纪检监察机关已对上述违纪人员及其他有连带责任人员给予党纪政纪处分,被追责人员中最高级别甚至有副县长,可见执纪之严。同时,对于涉嫌犯罪问题线索的,已被移送司法机关依法处理,彰显扶贫领域决不容有任何“夹灰卷口”的徇私舞弊贪腐行为。及时问责追责及通报,打出一记有针对性、威慑力的“杀威棍”。

“政如农工,日夜思之。”上述9起案件中,有4起皆因干部不认真履行项目检查、不严审资金去向、不把握项目质量等失职,造成项目实施过程中弄虚作假,项目资金申报“狮子大开口”,导致扶贫资金跑偏,流入非贫困人员腰包。此次通报,警示负有管理职责的党政机关、村社及干部,必须做到“业精于勤”、兢兢业业,时时关注资金项目,绝不能因自己麻木不仁导致扶贫项目质量不达标、扶贫资金被侵吞。

“严管,才是厚爱。”强调的是对干部严格管理,凡是管理严紧硬实的,干部不会乱作为;反之,凡是管理松弛的,手下干部会堕落为“两面人”,表面上唯唯诺诺,暗地里胆大包天、无所不为。本次通报9起案例,村支部书记违纪违法有5起,占到一半多,这是一个极其强烈的违纪人员职业身份警示信号。警示着地方党委政府还须继续加强县乡干部、村组干部特别是支部书记、村社区主任监督,不能以信任代替监督,确保他们在扶贫领域老老实实、不做“手脚”,同时,还须对履行监督职责不力的党委、纪委领导“双问责”,确保扶贫领域资金项目监督及时、精准、高效。

“公生明,廉生威。”脱贫攻坚是全国性的大事,国家及全社会加大扶贫领域资金项目投入,点多面广管理难。本次所通报的案例,仅是扶贫领域发生违纪违法案件的冰山一角,表明当管理松懈时,势必出现大量“雁过拔毛”蚕食扶贫资金现象。本次通报,警示地方须多管齐下,加强对投放到扶贫领域资金项目无缝监管,加大信访收集和处理,严肃查处贪污挪用、截留私分、优亲厚友、虚报冒领,雁过拔毛、强占掠夺问题涉案人员,并举一反三加强当地干部教育,“亮剑”斩断“雁过拔毛”的“黑手”,“执铲”铲除基层微腐败的“腐殖土”。

“要让马儿跑得快,须让马儿吃饱草。”有道是“饥寒起盗心”,村干部工资不高,难免在扶贫领域上“起逮猫心肠”。正如中国网编辑、知名写手刘立峰先生所言,能够当上村干部的人,是群众心目中的能人,他们在哪里也能月挣3000元左右,而每月仅1500元左右的报酬,的确不够村干部养家糊口,或极有可能诱发村干部铤而走险。虽说不提倡“高薪养廉”,但村干部工资低却是客观事实。对此,建议各地财政根据物价上涨幅度,逐年适度提高村干部待遇,以此提高为群众服务积极性,并大大减少乱伸手的贪腐行为发生。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委编办)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