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李裴:塘约农村改革的关键是什么?

[ 作者:李裴 刘学文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4-05 录入:吴玲香 ]

原题:抓住改革牛鼻子激发农村新活力

—访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省委改革办主任李裴

最近一段时间,安顺市平坝区塘约村引起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和主流媒体聚焦,大家为什么这么关注塘约?塘约又有什么值得大家关注?塘约的发展有什么样本意义?怎么更好发挥塘约的效应?围绕这些问题,本报记者近日专访了贵州省委副秘书长、省委政研室主任、省委改革办主任李裴。

刘学文:塘约村三年前还是一个“榜上有名”的贫困村,如今成为小康示范村,省委政研室曾专门赴塘约村进行过调研,塘约村“脱胎换骨”、“破茧蝶变”的关键是什么呢?

李裴:前不久,省委书记陈敏尔在塘约村调研时指出,塘约村只用2到3年时间,就从贫困村变成小康村,关键在于抓住了农村改革这个牛鼻子,根本在于有一个好的基层党组织。牵牛要牵牛鼻子,突破须找关键点。我们在调研中发现,塘约村仅用两年多的时间,从贫困村蝶变为安顺市的“小康示范村”,关键抓住了三个方面。

一是抓住了农村改革的牛鼻子。我国农村改革是从调整农民和土地的关系开启的。新形势下深化农村改革,主线仍然是处理好农民和土地的关系。2014年,塘约村拉开农村土地制度改革的序幕,抓牢“确权”这个基础、“赋权”这个关键、“易权”这个核心,率先成立村级土地流转中心,建立农村产权确权信息管理平台,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集体土地所有权、集体建设用地使用权、房屋所有权、小型水利工程产权、农地集体财产权“七权”叠加一并进行确权登记,明晰农村产权“身份证”,让农民把产权“揣”在兜里,初步形成了农村土地所有权、承包权、经营权“三权分置”、经营权流转的格局,为农村产权交易打下基础,推动了土地适度规模经营。探索实施股份合作的发展模式,实现“产业连体”“股权连心”,壮大了村级集体经济,增加了农民收入,增强了村级党组织的凝聚力和战斗力,走出了一条农村改革促小康的蝶变之路。

二是调动了干部群众的积极性。“只要有信心,黄土变成金。”贫穷不是不可改变的宿命,幸福不会从天而降,好日子是干出来的。一个地方的发展状态,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人的精神状态,干部群众心齐气顺,发展自然水到渠成。塘约村把准群众“拔穷根”的心愿,充分调动干部群众干事创业的积极性,让他们的心热起来、行动起来,引导他们树立“宁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观念,自力更生、艰苦奋斗,靠辛勤劳动改变贫困落后面貌。从增加收入入手,村民以土地经营权参社入股,合作社百分之三十,村集体百分之三十,村民百分之四十,把利润分成的“大头”留给群众,让过去每户农家的单打独斗,变为全村上下的凝心聚力,取得了合作社抱团发展的脱贫“真经”,走出了一条干群齐心奔小康的蝶变之路。

三是激发了基层组织的战斗力。农村党组织在农村各项工作中居于核心领导地位。办好农村的事情,关键在党。三年前的一场大水,冲走了塘约村民们丰收的希望,被逼到绝境的塘约村,反而有了“背水一战”的勇气,村支两委开始反思这些年村里增收乏力、许多村民还生活在贫困线下的原因。灾后的第三天晚上,塘约村支两委11位成员共商塘约的出路。会上,村党总支书记左文学提出:“把全村办成一个合作社,把分下去的责任田全部集中起来,由合作社统一经营。”塘约村党组织冲破观念的桎梏,打破传统的思维定势,围绕党建+扶贫+产业+金融发展思路,采取“党总支+合作社+公司+农户”的经济发展模式,党组织发挥带头作用,引领村民干事创业。同时,探索“党支部管全村,村民管党员”的创新之举,走出了一条党组织引领脱贫致富的蝶变之路。

刘学文:塘约村通过深化农村改革实现了蝶变,那么放在全省、甚至全国的视野来看,塘约改革的样本意义在哪里?

李裴:习近平总书记在福建宁德工作时就说过,弱鸟可望先飞,至贫可能先富。塘约村的改革实践不同于小岗村,也有别于华西村,它创造了贫困地区追赶跨越、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奇迹。

一是唤醒沉睡的资源,为农村改革打开了一把锁。农村实行以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以来,“分”的层面分得彻底、激励充分,但“统”的层面统得不够、明显滞后。塘约村以“三变”改革为抓手,激活耕地、林地、荒坡地、沟渠等农村各类要素,做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这篇大文章,通过产业和股份把农业企业、村集体、合作社、农民特别是贫困群众的利益联结起来,再造双层经营“统”的功能,探索推进农民由“分”到更高层次的“合”,让沉睡的资源活了起来,分散的资金聚了起来,增收的渠道多了起来,老百姓的日子好了起来。塘约村的改革样本意义就在于以改革的思维、手段,围绕人、地、钱、农业经营主体、村级集体经济五个要素,通过股份制盘活农村沉睡的自然资源、存量资产和人力资本,形成推进产业发展的强大聚力合力,寻求到了打开农村改革这把锁的钥匙。从历史角度看,塘约村是我省农村改革中的一个成功实践,它的作用将远远超越“穷则思变”本身。

二是鼓起群众的腰包,为农民致富探出了一条路。增加农民收入是“三农”工作的中心任务。农民小康不小康,关键看收入。贵州是全国脱贫攻坚的主战场和决战区,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任务最艰巨的省份。如何找到贫困地区群众致富的路子,是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三年前,塘约村还是二类贫困村,村民收入只有3000多块钱,村集体经济不到4万元。塘约村把群众集中地扭成一股绳,抱成一团,走“合股联营、村社一体”的发展道路,鼓起了农民的“钱袋子”,2016年村民收入突破万元,翻了近三倍,村集体经济增加到202万元,全村1400多个外出务工人员中有1000多人返乡创业就业,有效破解了农村“三留守”的问题。塘约村的改革样本意义就在于立足村情,把改革的落脚点放在增加群众收入和壮大集体经济上,探索了富民强村、共同富裕的发展路子。从现实角度看,塘约村是我省脱贫攻坚中的一个示范样本,它的价值将远远超越“增收致富”本身。

三是释放规模的效应,为农业发展撑起了一片天。一个地方的农业发展只有走规模化、集约化、特色化的道路,产业发展才具有旺盛生命力。发展现代农业,适度规模经营是大势所趋。塘约村通过探索土地集中流转新模式,促进了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转型,实现了农业提质增效与农民增收。比如,与天成农业公司合作建设学生营养餐食材特供基地,发展羊肚菌基地、浅水莲藕基地、辣椒基地及精品水果基地,初步构建了规模集约化发展的现代农业体系,迅速释放出前所未有的活力。正如塘约村党总支书记左文学所说的“不抱团发展我们做不到这些事,我们集中起来实现了土地效益的最大化,单打独斗做不起来的”。塘约村的改革样本意义就在于大规模的土地流转,实现土地连片、集约、适度规模经营,催生了农业“规模效应”,给农业发展打开了广阔天地。从长远视角看,塘约村是我省现代农业发展中的一个典型案例,它的意义将远远超越“产业发展”本身。

刘学文:塘约村具有可复制的样本意义,然而现在却众说纷纭,有塘约道路、塘约经验、塘约模式、塘约精神之说,并不统一,怎么样才能让塘约持续发光呢?

李裴:众说纷纭在一个典型的成长中是一个好事,可以不断扩大影响、不断完善提高。总的来看,塘约无疑是当代农村改革中的一个典型经验。让塘约持续发光,除了当地干部群众持续改革使劲外,还需要总结提炼推广其经验做法,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成果,让塘约的实践在各地开花结果。

一方面注重总结提炼,形成统一的提法。一个地方发展的快慢、优劣,是否善于总结经验并形成制度十分重要。否则,再好的思路和做法,随着时间的推移,也会逐渐淡忘并最终失去。小岗村、顶云公社的经验长盛不衰,一个重要原因就在于“包产到户”“定产到组”的提法深入人心。省委政研室已组成联合调研组再次赴塘约村调研,围绕“七权同确”等塘约农村改革做法,群策群力总结提炼源于塘约实践、符合塘约实际、适应发展规律的做法,力争形成一个统一的提法。

另一方面突出运用推广,形成可操作的办法。总结先进、推广典型是我们党的优良传统,是推动工作的关键一招。经验绽放花千树,典型齐妍满园春。运用好、推广好、发展好典型经验,就能点亮一盏灯,照亮一大片,成就新精彩。推广典型需要有可操作的办法,如果生搬硬套,就会水土不服。在这方面,省委政研室对源于我省的“三变”改革经验、精准扶贫“四看法”、易地扶贫搬迁“五个三”经验等进行过细化,形成可操作的办法措施,有力促进了这些典型经验的推广落地。运用推广塘约村的改革发展经验,必须进一步细化其办法措施,形成一套有针对性、有操作性的制度方法。

刘学文:塘约村的变化引起了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全国政协主席俞正声的关注,他说“塘约是新时期的大寨。塘约精神不简单,还是要发扬。”发扬塘约精神,关键要抓些什么呢?

李裴:塘约村人敢闯敢试、大胆改革、锐意进取的实干精神、创新精神确实值得广大农村地区借鉴与学习。改革“牵一发而动全身”,关键环节“一子落而满盘活”。透过塘约村这个“小窗口”看贵州农村改革发展,发扬塘约精神,关键是要抓住改革牛鼻子,不断激发农村新活力。

一是与时俱进深化农村改革。塘约的实践证明,解决农业农村发展面临的各种矛盾和问题,根本要靠深化改革,调动农民积极性。要推广运用“三变”改革经验,充分激活农村资源要素,努力在改中求变、在变中求新。要围绕正确处理农民和土地关系这一改革主线,深化农村综合改革,落实“三权分置”,不断探索农村土地集体所有制的有效实现形式,着力推动农村产权制度、土地制度、经营制度、组织制度、治理体系等体制机制创新,让改革成果更多惠及广大农民群众。

二是狠下功夫建强基层党组织。塘约的实践证明,抓好党建促脱贫攻坚是贫困地区脱贫致富的法宝。我们常讲,“村看村、户看户、农民看支部”,“给钱给物,还要建个好支部”。要加强农村基层党组织建设,精准选配村党支部书记,把党组织建设成为落实党的政策、带领农民致富、密切联系群众、维护农村稳定的坚强领导核心。要充分发挥党员的先锋模范作用,进一步增强党组织的凝聚力和向心力,努力发挥基层党组织在发动群众、凝聚群众、组织群众脱贫致富中的重要作用。

三是因地制宜推进农业产业结构调整。塘约的实践证明,农业是贫困地区农民生活和收入的主要来源,必须坚定不移走产业发展的富民强村之路。要把发展生产扶贫作为脱贫攻坚的主攻方向,依托现代高效农业示范园区,发挥农村科技人才、农村经营人才、农村基层组织人才作用,加强农产品品种、品质、品牌建设,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把贵州绿色农产品叫响、抓实、见效,让黔货出山、风行天下,促进绿色农产品不断“泉涌”,让贵州绿色农产品给老百姓带来更多红利。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天下贵州人(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