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去几年关于“三农”问题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提到鼓励社会资本在农村兴办文化事业,有效整合农村文化惠民项目和资源,推动县乡公共文化体育设施的建设。2015年的《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 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更进一步提出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针对农村特点,围绕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深入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形势政策宣传教育,提高农民综合素质,提升农村社会文明程度,凝聚起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强大精神力量”。显然,这对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农村文化建设最终还得落实到农民的文化生活中去。
农民需要健康的文化生活
相对于农村的经济、政治和治理问题(例如土地确权、土地流转、农村金融服务、基层选举、综治维稳等),文化建设始终处于不温不火的状态。一般来说,文化站在乡镇各站所中也不是核心部门。然而,农民温饱乃至小康之后,大量闲暇时间如何打发却是重要问题。往小里说,农民的文化生活关系到家庭关系、生活的幸福感和家乡认同;往大里说,它还关系到农民追寻人生价值和意义,以及农村精神文明建设。
根据我们近年来在全国各地乡村的调查,农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乏善可陈。农民将其总结为:青少年泡网吧,中年人打麻将,老年人搞迷信。这些闲暇娱乐很难营造村庄的公共文化生活,更谈不上承载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甚至还有不容忽视的破坏作用。例如,全国农村普遍存在的麻将休闲,就很成问题。很多村已经有了收费的麻将室,有些并不算富裕的农民舍得花两三千元购置一台自动麻将机。在鄂西某县,由麻将演化而来的地下赌场、地下六合彩,在当地早已不是什么新闻。还有,在某些地方,邪教组织打着宗教自由的旗号,招揽信徒,危害甚大。很多时候,农民起初只是抱着功能性需求(例如治病、家庭变故等)和消磨时间的态度开始接触,但经过长时间灌输,最终完全接受了邪教的教义。
那么,农民需要什么样的文化生活?这种需要如何表达?基层政府有能力提供他们喜闻乐见的文化产品吗?还是用田野调查说话。2015年8月,我们在滇中地区调查期间,恰巧遇到彝族的火把节。很多当地农民,包括彝族、苗族、白族和汉族,放下一天的活计,向工厂请假,携家带口,乘坐拖拉机、马车,花几个小时往返几十公里山路,去看斗牛,唱歌跳舞,年轻人借机交男女朋友。在笔者看来,正是因为平日健康的文化活动实在太少,遇到节庆,农民才会不计成本地参与进来。
可以肯定地讲,农民渴望文化生活,并且基层政府必须向农民提供受欢迎的、具有竞争力的文化产品,否则乡村生活就会被麻将、赌博、网吧等占领,甚至可能被邪教利用,危害社会。如果是那样,即使国家投入再多的资源,新农村建设也难有起色。换句话说,当下中国农村,最大的问题还不是物质条件的匮乏,人员的流动,生态环境的恶化,而是农民的精神生活和文化生活的贫困。
农村文化建设需要重新规划
近几年来,国家在农村文化建设上投入很大。然而,资源的投入并没有发挥应有的效益,农村依然缺乏文化产品的供给。根据我们的观察,很多地方有定期的电影下乡,村委会建设了卫星电视、农民书屋和法律宣传室,有些自然村已建成老年人活动中心、篮球场等设施,有的乡镇还定期组织歌咏比赛、篮球比赛。但一般来说,文化设施利用率很低,农民对文化活动的参与度也不高。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首先,是资源投入方式上的问题。近些年来,农村文化事业的投入主要依赖“项目制”,通过专项经费或者“一事一议”的方式组织。“项目制”有利于硬件设施的建设,但却缺乏长期运营和维护的有效机制。这导致了三种常见的情形,一是由乡村两级组织管理的,如卫星电视,长期闲置,不对农民开放;二是由自然村、村小组管理的,如运动健身器械、篮球场,损耗严重,无法长期使用;三是硬件设施建成,却没有活动开展,例如有些村的老年人活动中心被当作公房使用,除了村里的红白喜事,平时大门紧闭。事实上,在很多基层干部的认识中,只要把钱花出去,房子建成,设备装好,文化建设的工作就完成了。
其次,乡镇、村组缺乏组织农民文化活动的意愿和资源。村组无力组织农民文化活动,主要是村集体经济的问题,集体没有钱,村里修路、夜间照明、清运垃圾等问题还没解决,村干部不可能有心思去搞文化活动。乡镇缺乏意愿,除了经费原因,更重要的是担心安全,担心引发群体性事件,怕出乱子。很多地方的传统活动都因此被地方政府叫停了,例如龙舟赛、庙会等。对于基层干部来说,组织农民文化活动,既花钱又担责任,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干脆尽量不组织活动,或搞一些虚套的东西应付上级检查。如此一来,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就算投入再多硬件设施,也难以取得成效。
再次,社会资本下乡,文化生活“商品化”带来的负面影响。基层组织的缺位,使得农民文化活动只有依赖于社会资本的组织。中央的政策也鼓励社会资本在农村兴办文化事业。但是,社会资本在带给农民文化生活的同时,也迅速将其“商品化”。一方面,资本的逻辑是盈利,有偿甚至高价的文化产品,将部分农民排除在外,尤其是经济能力相对较差的青少年和老年人;另一方面,资本推动的文化活动,通常嵌入了消费主义的价值取向,与农村精神文明建设、思想道德建设并不合拍。还以上文提到的滇中地区彝族火把节为例,现在当地已经很难见到原生态的节日形式,大多数地方举办的火把节都有赞助商或旅游企业介入,因而参加火把节需要每人20元的门票。这对于全家出动的农民来说,一次活动就要花费百余元(不包括计算误工费、路费)。对于一年一次的节庆,农民或许还能做到不计成本的投入,但经常参加,是消费不起的。
最后,基层组织提供的有限的文化产品,不对农民的胃口。例如,我们见到有些村委会的农民书屋,只有少量农业科技方面的图书,大部分是中外文学经典和法律法规。这些书籍多是崭新的堆在角落,无人问津。再例如,有些乡镇会组织一些歌咏比赛和篮球比赛,但真正有条件参加的,其实主要还是乡镇政府、村两委的工作人员,以及少量的个体户和在乡镇企业工作的上班族。这些文化活动,难以吸引大量农民参与进来。
总而言之,当下新农村建设中的文化建设存在很多问题,需要重新规划。依笔者所见,文化建设的主体虽然是农民,但资源的投入主要还得依靠政府;基层组织必须发挥中坚作用,积极大胆、有所作为,不但要维护好宝贵的硬件设施,还要组织好农民的精神文化活动,鼓励农民自发的民间活动;对社会资本在农村兴建文化事业,既要支持又要管理,应当明确农村的文化事业更多是公益性质的,社会资本主要应由国家政策扶持,而非从农民那里获得盈利;更重要的是,改变农村文化建设“项目制”的单一方式,寻求多元的农村文化建设模式,尊重农民的意愿,让农民充分表达喜好,最终提供具有乡土品位、受到欢迎的文化产品。
农村的文化生活有其自身的特点,它的理想状态是“低消费、高福利”的,而不应当、也不可能复制城市精英的消费主义文化。归根到底,农村的文化建设服务于建设美好的家乡,“把农村建设得更像农村”。在中国今后若干年漫长的城市化进程中,使得农村生活依然有价值、有吸引力,能让人感到幸福,并且提升人的综合素质和文明程度。因此,农村的文化建设就不仅仅是社会转型期安顿人心的一时之举,而是事关中国人的精神世界和人生价值,以及思想道德建设,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具有人的本体性追求的意蕴。
农村思想道德建设需要文化载体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需要加强农村思想道德建设,但这项工作很容易流于形式,往往效果不佳。一方面,乡镇基层组织习惯将其简单转化为各类先进的评选和政策文件的宣传,程式化倾向严重;另一方面,对于农民来说,这些内容与乡村生活缺少切实的联系,缺乏吸引力。总之,如果没有农民的积极参与,思想道德建设很难有实质性的内容。这再次突显了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性,它可以成为主要载体,以农民喜闻乐见的形式,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融入生动活泼的乡村生活之中,寓教于乐,潜移默化地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中国梦的宣传教育。
农村思想道德建设应当突出乡土本色,将抽象的内容还原为农民身边的情境。更重要的是,它必须长期、反复、坚持不懈地进行,才会有成效。这些特征决定了,作为重要载体的农村文化工作,需要转换思维方式,改变传统做法,将农民的需求置于首要位置,充分挖掘地方资源,结合本地的民间艺术等,发展出健康活泼、具有农民主体性的文娱方式,让人民群众在其中能感受到愉悦和审美。并在此基础上,将文化工作日常化和制度化。进一步说,农村思想道德建设要取得成功,必须构建承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平台,以各种形式的文化生活围绕在人民群众身边,营造一种浓厚的氛围。也正因如此,农村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是可以相互为用、携手并进的,亦即思想道德建设以文化建设为依托,文化建设以思想道德建设为内涵。
最后,还需要指出的是农村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的某些核心内容:一要追求农民的乡村认同,增强农民对村庄生活的长久预期。当下中国正处在城市化的进程中,农村的人、财、物都在流向城镇,因而农民人心浮动,对村庄生活的预期越来越短,这造成了很多问题。例如,鄂西农村人情异化严重,“整酒”成风,很多农民办各类“无事酒”进行人情竞争和敛财;再例如,东北地区某些地方,村集体完全存不住钱,农民要求将集体资产全部分干净,以至于村集体几无能力兴办村庄公共事业。农村文化建设与思想道德建设要改变这样的现状,为农民安顿好乡村生活和心灵家园。二要强调农村和谐文化的建设。农村生活是具体的,包括婚姻关系、代际关系、邻里关系、农民与村组的关系等,而这些关系在某些地方却非常紧张。这显然不是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理想状态。例如,在豫东平原的农村,父代对子代的责任很重,包括为子代婚姻筹钱、建房,为子代养育、照顾孙辈,形成了严重的代际剥削;再例如,在湖北荆门的某些农村,存在相当数量的老人自杀。这都反映了农村生活某些方面的紧张,需要和谐文化建设来缓解与矫正。三要塑造农民正确的权利、义务观,培育现代公民素养。后税费时代,农民种地无需交纳各种税费,并且近年来国家对农村的投入越来越大,这也促成了部分农民等、靠、要的想法,以及“培养”了一批钉子户和无理上访者。有些地方,农民不再愿意为集体作任何贡献,哪怕明知是有利于村庄的。这种只讲权利不讲义务的作风,极易引发群体效仿,影响恶劣。
综上所述,农村文化建设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核心内容,也是农村思想道德建设的主要载体,而农村文化建设,归根到底还是要发扬党的优良传统,坚持走群众路线,调动农民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农民积极参与进来。同时,这也要求我们的文艺工作者深入基层,创作富有乡土气息和时代意义的优秀作品,为人民服务。
作者系湖北民族学院讲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党政干部论坛》2016年0806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