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在牛津感受到的英国城乡一体化
英国是国际移民吸引力较强的国家,除了其经济发达之外,我觉得最主要的原因是其和谐的城乡一体化——田园、安全和便捷的居民生活品质。城市化的概念并不等同于将农民搬到城里去住,城市化其实是指生活设施的现代化,也就是具备水电煤气垃圾回收等现代生活设施和环境,居民收入不以农业收入为主的经济状态。当我短暂离开英国去纽约哥伦比亚大学学习期间,英国留在我脑海中的是这样一幅景象:非常怀念在英国的日子,悠久历史沉淀的人类文明的印记无处不在,仿佛生活在童话般的国度里。友善的路人,礼节性的晚宴,发达的火车系统,乡村里准时的公交服务,礼貌的公交司机和文明的乘客,深夜回家不惧的安全感心理。想起街头打扮得体的优雅老人,街头杂耍的艺人、温文尔雅的官员、骑自行车上班的议长、议会的辩论、鲜花盛开的私家花园,古老宁静的校园、大片的绿草地、闲散的牛羊、有历史感大棚市场和设计别致的家居用品、当然还有一日如四季下不完的雨和满足不了胃口的英国餐、以及具有浓郁历史风情,街头遍布的pub和咖啡厅。英国人的那份悠闲和从容永远印在了脑海里。
原以为我从上海国际大都市到牛津大学访问学习,会有许多生活方面的不适应和不便利。实践证明,我的担心是多余的,不知不觉中开始享受和留恋这种恬静的生活学习状态。在牛津大学生活丝毫没有感觉到远离大都市的不便。便捷的交通、良好的政府公共服务体系,安全的社区和各具特色的私家庭院,大型连锁商业、个性化商店及具有悠久历史的农贸市场和集市,藏书丰富的图书馆等,将牛津与世界紧紧相连。在牛津居住在郊区当地人的house里,每天朝夕相处,与在哥伦大学学习期间居住在曼哈顿相比,我对英国城乡一体化的感受更为深刻。
发达的公共交通体系。虽然牛津距离伦敦和希斯罗机场有一个多小时车程,却并没有感觉到有任何不便。通往伦敦的火车半小时一趟(非高峰期间价格是高峰期的2/3左右,单程火车票一般17镑,往返票约22镑,如果包括伦敦当日地铁票在内约27镑左右)。英国的城间公交服务是由国家快运公司(National Express)统一经营,去伦敦的大巴约一刻钟一班(13镑单程,往返票17镑左右);通往希斯罗和盖特威克机场的大巴半个小时间隔(往返票约13镑左右)。另外牛津也有一个小型机场。火车和大巴将牛津与伦敦及其他城市紧密地联在了一起,所以居住在牛津并没有身居偏僻山村的不便利感。我居住在Kidlington,是个较大的居住区,虽然距离牛津市中心有约半个小时的公交车程,路上还间隔了大片的农田,即使凌晨12点以后,每隔15分钟准时有一班公交车发出,电子指示牌上清晰地提示下一辆车的到站时间。公交车牌的下方镶嵌着从周一到周五、周六和周日不同时间段的时刻表,并印有一周票、4周票、13周票、半年票和全年票的价格,完善的公交服务最大限度吸引居民利用公交出行。非上班高峰期,车上多以老人为主,70岁以上和12岁以下儿童免票,老人们去市中心或购物或会朋友,打扮得优雅得体,很从容的样子,幸福祥和荡漾在脸颊上。英国老人多不愿与子女同住,喜欢拥有自己的房产,享受自由自在的生活,我的房东58岁了还在牛津大学上班(退休年龄65岁),两个儿子早已长大成人,12年前与现任丈夫结婚,儿子儿媳经常带着小孙子和孙女来看奶奶。
商业供应多元而丰富。最大的商场是位于商业步行街口的Debenhams百货大楼, Sainsberry和Tesco超市连锁店最多,所有超市的价格全国同价,基本的生活用品都能够满足。商业街上的英式品牌和设计独特的百年老店吸引着新老顾客纷至沓来。世界闻名的比斯特购物村距离牛津市中心40分钟车程。位于牛津Covert Market(大棚市场)市场后面偏僻的小路上有家经营英式“文房四宝”的小店,店铺和店面狭小,牛皮笔记本、古典鸡毛笔以及造型独特的创意“书挡”等丰富的商品总是让人流连忘返。许多小店如珠宝店、甚至肉店都凝聚了几代人经营的商业文化积淀。在英国,大小商店都有自己的网站,为节省人力,网上订购的价格比店铺还优惠。最具英国特色的小商店,当属各类慈善(Charity)商场,英国人有捐赠的习惯,家里不用的东西,从家具、窗帘、衣物到锅碗瓢盆无所不捐。我看到的慈善商店主要有Oxfam,Helen & Douglas House(Hospice carefor children and young adults), Blue Cross (For pets),British Red Cross, SobellHouse Hospice Shop等,这些慈善商店全国联网遍布各个居民区,价格便宜,货物流动快。服务人员基本以老年志愿者为主。捐赠物品手续简单,不需要的物品直接送慈善商店即可,如果愿意可以留下姓名,捐赠者的物品销售后的资金计入个人账户抵扣议会税。另外,每周一次的跳蚤集市也满足了人们交易二手货的需求。露天农民集市每周一次,分别在不同的市镇中心摆摊销售,新鲜的蔬果、自制的食物、便宜的价格吸引着不少周围居民光顾。可以说牛津的商业设施基本满足了居民逛街和购物的需要。另外,为适应汽车时代驾车购物的需要,英国在几个城市的结合部还布局了大型购物中心,类似Outlets,满足辐射周边200平方公里范围的居民购物需求。在纽约郊区也是在较大的Town Center 集中布局商业。
城乡一体化的房地产市场。在英国没有农民和市民之分,即使住在偏僻的深山小村庄,居民的房产也是和全国房地产市场连在一起的,可以自由交易,房屋连同花园土地一同转让。为限制炒作房产,如果购房目的用于投资出租,抵押贷款的银行利息高于自住的利息;购房年限不足10年转让的,所得利润要收取较高比例的税收。政府每年按照房屋交易时的基准价格收取一定比例的议会税,我的房东每年缴纳4000多镑议会税(房屋总价约40万镑),无须支付物业费,社区是开放的,没有看到有围墙的小区,也没看到带有防盗窗的房屋。有一次看到电视里转播直升飞机利用红外技术夜间配合地面警察抓犯罪嫌疑人的画面。议会税主要用于地方政府垃圾回收、马路清洁和路边绿地修剪等基本支出。由于中央财政进行统一调配,不管是多么偏僻的乡村都能得到和城市一样的均等化服务,越穷的地区补助越高。经济全球化之后,一个非常有趣的现象,就是企业和富人在全球范围内向公共服务良好的地区和国家流动,只有政府和穷人原地不动。由于英国的房地产市场向外国人开放,不管来自哪个国家的人都可以在英国任何地方买房,不断吸引着具有投资能力的“地球人”在英国集聚。由于全国市场一体化,“炒作”英国房地产无异于“滴水入海”。据牛津议会议长介绍,为了保护牛津古老的建筑,400多年来牛津市中心的马路并没有因为汽车时代的到来而扩建。同时为了限制人口过快增长,保持二手房和租赁市场活力,严格控制新建住房。牛津的房价和租金几乎与伦敦相同。
英国公立学校中小学生得到的财政投入的人均经费是相等的,由中央政府直接拨付和监督使用。公立学校也有好坏之分,但差别不大,口碑好的学校周围的房价也偏高。中小学校的经费是由中央财政统一拨付的,全国水平均等,牛津教授和员工们的子女就近读书,无需送到伦敦接受中小学教育。英国既有良好的公立学校,同时也有世界上最好的私立学校,虽价格昂贵,每年学费(包括食宿)约3万镑左右,由于其成熟良好的教育和安全的社会环境,每年都吸引着世界各地的家长不远万里把孩子送到英国接受教育。在英国办教育,注册基本都是按照慈善机构(Charity)注册的,体现了教育为全社会服务的理念,牛津大学也属这种类型。即使公立学校也接受家长的捐助,如接受捐赠举办慈善活动或购买教学设施。
去年秋天,利用假期考察了苏格兰高地,汽车从格拉斯哥到达天空岛大约用了一整天的时间。我们住在小山村的居民家里。村里大约有30多户人家,干净而整洁,很大的分类垃圾回收箱醒目地放在村子的旁边。一路上风景优美,静谧洁净的环境很是惬意。想起了两年前前往凤凰古镇的山路旁和溪流河道里飘散的令人兴味索然的白色垃圾。苏格兰的财政分配方案受英国中央财政管理,与民众密切相关的教育和医疗的经费投入是由中央政府按照人口状况年度核算、直接拨付和监督使用的,即使是在遥远的小山村,其教育经费的生均投入全国相同,英国实行的NHS(National Health Service,国民健康服务)制度,也是本届奥运会开幕式表演节目中,引以为傲向全世界展示的政府服务项目(护士和病床上的病人起舞的场景),生活在与世隔绝的世外桃源享受的是与伦敦人等同的福利。在英伦三岛,伦敦作为全球城市,对整个英国经济活动的作用巨大,如果离开了伦敦,整个英国的城市结构将失去活力。到苏格兰旅游的国际游客基本都是以伦敦为主要目的地,然后扩散到其他区域。英国的二级城市或三级城市无论从城市建设,还是经济规模与伦敦级差明显。
对中国城镇化的几点思考:
1、以北京上海为例,率先实行住房市场的一体化,加大对农村地区的公共服务投入。虽然中央政府下大力气进行了多轮的房地产价格调控,我个人认为都是“治末而非治本”。资本大量涌向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是中国老百姓的理性选择,他们虽然不清楚背后的经济学原理,但是由于这些城市的房产具有高流动性和高变现能力,将房产作为反通胀的保值增值工具是无可厚非的。我国各地的房地产价格与该区域内的公共基础设施投入密切相关,由于改革开放以来,各级政府都把城市建设的重点放在了市中心,市中心得到的单位面积基础设施投资额最高。相反,即使在“农民几近消失”的上海,由于实行的是二元的城乡管理体制,郊区在财力和行政管理的投入上仍然远远低于中心城区。上海郊区在全市的经济比重每年以一个百分点速度提升,已经持续了多年。尽管上海已加大了对郊区的投入,但是由于郊区的人口管理和土地管理等仍然按照全国统一的有关文件执行,大大落后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郊区有些“镇”的经济功能已经远远大于中心城区的 “行政区”,而由于行政级别的不同,郊区镇级官员配置为“处级”,已经不能适应上海郊区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通过观察,英国郊区的住房建设质量,从建材到外观甚至比不过上海郊区农民的自建房,而英国郊区的房子可以在流动中体现价值,上海郊区农村的自建房只能作为农民住宅固化,不能形成有效的人口吸引和交易流动机制。在英国和美国,越是大城市越感觉不安全,因为人口流动性大,在中国则恰恰相反,大城市最安全。
2、中国应该尽快建立农村和城市一体化的住房市场,鼓励城市居民到郊区置业,吸引城市居民渗入农村。30年的改革打通了农民进城的藩篱,却又竖起了城里人到乡下置业的新屏障。红本蓝本眼花缭乱。如果没有统一的地产市场,我国农村地区的二元结构很难消除。大批农村年轻人从学校走向城市,从田野走向工厂。如果不能形成有效人口回流机制,增加农村地区吸引力我国大城市人口过渡膨胀问题将更加难以解决。长期以来,各级政府已经形成了思维定式,认为推进城市化就是拆旧建新,拆农民房建商品房。如果本轮国务院倡导的大规模推进的城镇化,地方政府继续沿用这种模式,必将导致社会财富的巨大浪费。纵观中国几千年的乡绅治理社会,正是有大批官僚和富裕阶层居住在农村,他们成为当地文化社会治理的精英。既形成了古建筑灿烂的文明,又减少了城市对农村的掠夺。鲁迅笔下的社戏正是这一社会景观的写照。徽派建筑、晋商大宅、江南园林等无不是这种文化的深厚积淀。
3、政府的重点应是提供一体化的教育经费均等、医疗保障、公共交通服务和垃圾回收体系建设等。从中央财政支出原则,应保障财政支出的区域公平,特别是对于不发达地区的公共服务支出。上海和贵州的教育投入生均投入差距达到近10倍,不从根本上解决这个问题,农民向往城市,加速向大城市涌入的步伐就不会停歇,引起大城市病的病根就不可能根本消除。
4、充分发挥中央财政在提高全社会福利和扩大内需方面的强大调节作用。美国财政部发行美元债券,购买中国廉价商品,中国购买美国国债的“奇特循环”的历史现象该终结了。充分意识到现代经济是以信用货币为核心的经济体系,提高全民信用水平,按照现代经济模式,稳步提高老百姓的消费能力和生活水平。
中国文化博大精深,智慧的中华民族,他们无论走到何地,心里惦念地仍是祖国,希望自己的国家尽快与世界一流的城市化文明接轨。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上海民进》2013年第4期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