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倪国良:美丽乡村是一种生活方式

[ 作者:倪国良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6-03 录入:王惠敏 ]

美丽”是一切能够使人心情美好或身心舒畅的事物,“乡村”是农民集聚定居的空间形态、是农民生产生活的聚集地、是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载体。“美丽乡村”则是依托农村空间形态,遵循社会发展规律,坚持城乡一体发展,农民群众广泛参与,社会各界关爱帮扶,注重自然层面和社会层面,山水美与内在美有机结合,不断加强农村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不断满足人们内心获得感又不断实现其预期建设目标的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美丽乡村建设指明了指导方向,提供了根本遵循。

生态文明是美丽乡村的前置条件。推进农业现代化,生态环境的维护是必须坚持的底线。习近平总书记曾讲过“要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山清水秀,环境宜居、宜业,既有外在具象之美,更有宜人内在质地,要防止出现人未富、环境气候先恶劣。生态文明不仅是一地环境美貌,更是农户人文素质的整体展现,是个体内在欲望与外在条件的和谐统一。生态文明不仅利于现有农户生活,更为良性变迁、持续发展提供后劲与动力。

富庶乡村是美丽乡村的基础条件。唯有解决了农户基本的生产生活条件,方能建设物态的、行为的、组织化制度化的农村文明。美丽乡村是小康社会在农村的具象化表达。贫困农户基本温饱问题的解决、基本生活环境的改善、基本医疗养老等社会保障体系的建立,即建设温饱型、小康型物质文明是美丽乡村建设的基础性工作。这需要政府资源的合理分配,需要社会组织的关爱帮扶,更需要农民的努力。所以,“小康不小康,关键看老乡”,以及“中国要强农业必须强、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中国要富农民必须富”等重要论述,确实指明了美丽乡村建设的内在规律与工作重心,极具指导意义。

道德坚守是美丽乡村的决定条件。美丽乡村得到社会的一致推许不仅在于环境宜人,更在于乡村道德秩序符合现代人的理性预期,在于合乎族群文明传承的脉动。传统是民族进化的血脉与

神经,传统选择与超越是现代化过程中的民族阵痛,但传统回归与坚守却是现代性确立后的优先选项。传统得以坚守是善性、正义、和谐等道德、价值与文明的继承、发扬与光大。古代中国社会的道德文明是乡野田园宜居环境之外最使人怀想、怀念、怀恋所在,家庭和睦、邻里和泰,淳朴善良、知礼有礼,崇德向善、守望相助,稳定有序、风清气正,这是都市丛林难以企及的家园胜景,是族群传续的根系命脉。现代化变迁中的农村,应是生产生活有保障的生活乐园、道德之美的心灵家园、生态之美的休憩田园、民族记忆的历史故园,绝非荒芜、原始、落后的粗犷山野、蛮荒之邦。

富民产业的培育和发展这是解决美丽乡村建设内生能力的重要环节。农户扶贫要瞄准产业,长效扶贫瞄准造血,永续扶贫瞄准就业,这是精准扶贫的要义所在,也是美丽乡村建设的现实支撑。“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农户是美丽乡村建设的主体,充分调动农户的积极性、主动性是确保美丽乡村建设取得实效的关键。只有山清水秀而没有收入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还谈不上完全的美丽乡村。只有农户富裕、环境优美、农民欢愉,美丽乡村建设才会有不竭的动力。

总的来说,美丽乡村其实是一种生活方式。它绝不仅仅是给村庄一个美丽的外表,关键是在于提升农村生活水平和农民生活质量,以发展农业生产、配置特色产业、改善人居环境、传承生态文化、培育文明新风为途径,构建与资源环境相协调的农村生产生活方式。

“中国要美,农村必须美”,这是写入《关于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的话语。农村才是农户安居乐业的美丽家园,有了“一水护田将绿绕,两山排闼送青来”的乡村美景,才会有“郁郁林间桑椹紫,芒芒水面稻苗青”的收获蓝图,也才会有“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的和谐社会。

作者系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每日甘肃网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