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主编推荐

刘英杰:如何看待当前农业的三个问题

[ 作者:刘英杰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4-29 录入:吴玲香 ]

粮食不是生产多了,而是进口多了

近年来,在我国粮食产量连续高位增长情况下,粮食进口数量也不断攀升,粮食的库存量也达到近年高点,出现三量齐增现象,引起公众困惑。粮食生产并不,粮食供求处于紧平衡状态。据国家统计局数据,从2003年起,我国粮食产量连续12年增产,至2015年达62144万吨,粮食产量已达到历史性高位,从时间角度看,我国粮食产量确实是越来越了。然而据测算,2015年我国的粮食总需求约为64000万吨,较2015年粮食产量高出约1854万吨,从数量上看,这1854万吨的粮食缺口量约占总需求2.9%,因此我国粮食生产仍处于紧平衡,并不

粮食进口过,部分品种表现尤其突出。据有关部门测算,2015年我国共进口粮食约1.2亿吨,接近粮食产量的五分之一,进口数量远远高于供求缺口。我国进口的粮食和数量主要包括,大豆进口8169万吨,大麦进口1070万吨,高粱进口量达创纪录的1069万吨,木薯进口937万吨,玉米进口473万吨,小麦进口总量为297万吨,稻米进口335万吨。

国内的结构性需求和国际较低的粮价是粮食进口的主要原因。大豆进口量不断增加,主要是国内消费结构改变、蛋白粕和油脂需求总量持续增长的结果。我国大豆的结构性需求非常大。据全国政协常委、经济委员会副主任陈锡文称,我国的粮食生产中,小麦、玉米和稻谷等品种能达到供求平衡甚至略有结余,而大豆产量不到1200万吨,缺口非常大。进口大豆数量接近国产大豆的七倍,为8169万吨,约占粮食进口总量66%。谷物进口量的增加是内外价差扩大的结果。2015年我国玉米产量是22000万吨,是主粮中产量最大的品种,供略大于求,但由于玉米的主要出口国有巨大的种植及出口补贴,导致其国际价格远低于国内。一些厂家选择性购买国外玉米,因此我国去年玉米及可替代玉米的品种的进口量仍高达4400万吨。

三量齐增反映出我国农业国际竞争力弱,要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三量齐增现象是新常态下出现的新情况,有些国内短缺品种确需进口,但根本原因还是国际竞争越来越激烈,我国农业竞争力不强。目前,国内大宗农产品价格已全面高于国际市场,到2015年上半年,大米、小麦、玉米等主粮价格均超过国际市场的50%,粮棉油糖等大宗农产品的进口完税价每吨大体比国内低1000元,导致粮棉油糖等进口不断增加,出现了边进口、边积压”“洋货入市、国货入库现象。要破解这一难题,根本之道就是坚定不移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加快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强农业支持保护体系建设,加大农业科技创新和技术推广力度,加快农业农村人才培养,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提升农业国际竞争力。

耕地质量没有大的问题,耕地管理有大的问题

违规占用耕地现象依然存在,耕地占优补劣问题突出。违反法定程序修改和调整基本农田保护规划,改变基本农田性质,将基本农田变更为一般耕地再转为建设用地。采取以租代征的办法,变相改变耕地用途,用于非农建设。在办理耕地征用手续时通过少批多占、化整为零等手段,违规审批和征用耕地。许多城市、村镇及交通沿线大量优质

耕地被占用,补充耕地质量远低于被占用耕地,造成耕地总体质量下降。专家分析,补充耕地与被占耕地的粮食生产能力每亩至少相差200公斤以上。还有一些城市,一方面盲目扩大城市外延,另一方面大量闲置存量土地,导致城市用地浪费严重。特别是中小城市、小城镇及新区和开发区,土地粗放利用的问题十分突出。据测算,我国建制镇单位土地面积的建筑容纳量不到0.2,全国小城镇可以盘活的用地在30%以上。

耕地质量整体堪忧,仍有较大提升空间。农业部耕地质量建设与管理专家指导组组长、中国农业科学院资源与区划研究所副所长徐明岗研究员指出:这些年来,我国农业生产一直坚持高投入、高产出模式,耕地长期高强度、超负荷利用,耕地质量呈现出三大’‘三低态势。其中,三大指中低产田比例大、耕地质量退化面积大、污染耕地面积大;三低指的是有机质含量低、补充耕地等级低、基础地力低。农业部发布的《关于全国耕地质量等级情况的公报》把全国耕地按质量等级由高到低依次划分为一至十等,其中,评价为一至三等的耕地面积为4.98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7.3%。四至六等的耕地面积为8.18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44.8%。评价为七至十等的耕地面积为5.10亿亩,占耕地总面积的27.9%。上述数据表明,整体而言,我国优质耕地仅占四分之一强,数量较少,而另有接近一半耕地属中等,是未来耕地质量提升的潜力股,表明我国耕地质量仍有较大提升空间。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有很大提高,食品生产加工环节有问题

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稳中趋好。食品安全源头在农产品,基础在农业。近年来,农业部根据国务院食品安全委员会的统一部署,会同有关部门紧紧扭住努力确保不发生重大农产品质量安全事件目标,大力推进农兽药使用及残留、违禁物质瘦肉精等非法添加、畜禽屠宰等7项专项整治行动,持续治理各种突出问题,强化基层监管体系建设,推进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县创建,严格控药、控肥、控添加剂,取得了积极成效,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继续稳中趋好。2015年上半年,农业部组织91家检测机构,开展了两个季度国家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风险监测),共抽检31个省(区、市)、152个大中城市、4大类食用农产品、96个品种、20948个样品,检测指标94项,总体合格率为96.2%。其中,蔬菜、茶叶、畜禽产品和水产品监测合格率分别为95.2%96.4%99.4%94.8%,畜产品瘦肉精监测合格率99.9%

食品安全问题主要出在食品生产加工环节,而非农产品质量。阜阳劣质奶粉”“广州假白酒中毒”“三鹿奶粉、双汇瘦肉精、染色馒头等一系列重大食品安全事件频繁曝光于公众视野,有人用井喷一词来形容我国目前食品安全事件频发之现状甚至发出了谁在拿食品安全赌民族未来的考问,足见其社会关注度之高,波及范围之广,危害程度之大。但相关研究表明,食品安全问题的关键并非在于农产品质量有问题,而在于食品生产加工。复旦大学厉曙光教授团队对2004—2012年间媒体曝光的食品安全事件进行梳理后发现,三分之二的食品安全问题产生于生产加工环节,涉及初级农产品的生产环节的仅占13.4%。可见,要保证食品安全,确保农产品质量是一方面,但更主要的是,需要在食品生产加工、流通、消费环节狠下工夫。

(作者系农业部人事劳动司副司长)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学习时报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