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农产品低价,农资涨价,农业出路在哪里?现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层论坛或将给出答案
“2017年,农资价格将大涨,要不要冬储?……”“环保重拳来袭、原材料涨价、运输提价,农资生产成本上涨,必将带动2017年农资价格上涨!”
这就是当下的声音,农产品低价下农民种植积极性降低与农资生产成本上升,农资涨价形成了“对立着的矛盾”。
也就是说,农业的成本除了规模化种植能提高效率之外,农业生产资料成本是在上升的,而农产品的结构性过剩,必然带来粮价的持续低迷。譬如主粮中玉米、大豆由于极高的库存量,简直成了没娘要的孩子,而果树区大宗农产品如苹果、葡萄等的价格也不是很理想。
那么,农业种植的出路在哪里?
把农产品销售出去就是重大民生
把农产品销售出去,是促进农民增收、改善民生福祉的基本前提。不断提高人民收入、改善民生福祉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应有之义,其中最大的障碍和短板,就是农民收入的稳步提升。当前,农民增收的渠道虽然不断增多,但农业生产仍然是不可或缺的重要渠道。然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农产品生产出来后,只有销售出去才能实现价值,农民才能增收。
如果卖不出去,生产越多,损失越大。因此,抓好农产品销售,确保农民劳动有收获、付出有回报、生产有效益,是农业供侧结构性改革的责任。
把农产品销售出去,是发展现代农业、夯实民生基础的有效途径。对绝大多数农民来说,只有依托农业做文章,改善生活、增加收入才有希望和保障。但是,农业本质上还是弱质产业,特别是传统农业,在销售价格下降和生产成本抬升的双重挤压下,比较效益低,利润空间小。要破除这些难题,必须加快农业转型发展,大力发展现代农业,重点是以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突破,根据市场需求来提供有效供给。
销售一头连着供给,一头连着需求,正好是从供需两端发力,推进农业结构性改革、发展现代农业的最好突破口和着力点。只要紧紧抓住这一关键环节,以市场为导向加强结构性改革,农业同样能够成为大有可为的高效产业、现代产业、绿色产业,为增加农民收入、改善农民生活提供坚实平台和保障。
把农产品销售出去,是培育市场主体、拓展民生渠道的重要抓手。拓展民生渠道、发展现代农业,不仅需要专业的、有实力的生产主体、管理主体、加工主体,尤其需要能无缝对接市场的销售主体。从总体来看,当前农业主体多数集中在生产领域,真正上规模、有实力、专业化的销售主体还比较少,以致农业发展的市场活力不足。引进和培育各类市场主体集聚到农业特别是农产品销售领域中来,带动形成新一轮农业投资热点和消费热潮,这是一项必要而且紧迫的工作。
农民难以承担生产者、管理者、销售者三重责任
在传统农业中,农民既是生产者,又是管理者,还是销售者。随着农业逐步迈向现代农业,农业的生产、管理、销售都深度融入市场,进入专业化分工的新阶段,而大多数农民群众受生产方式、自身素质以及现阶段以生产为主导的支农政策等方面的制约,仅靠一己之力无法承担这“三者合一”的责任。
最直接的问题是信息不对称。以中老年人为主体的农户对农产品的面积、产量、价格等信息缺乏准确了解分析,从而导致对接市场脱节,在生产上往往带有盲目性,在销售上又过于依赖商贩上门收购,由商贩掌握定价权。与此同时,现阶段农产品信息采集、统计、发布、监测、预警的公共信息服务机制还不健全,网络上造谣、投机、炒作现象时有发生,往往造成市场需求非正常紧缩,农民深受其害。
最主要的障碍是流通不顺畅。大多数农产品具有季节性、周期性、生鲜易腐性等特点,对采收、贮藏、运输的要求都比较高。然而多数农业主体没有自己的冷链、仓储设备,很多地方也没有形成区域化、规模化、专业化的流通服务网络,导致农产品“存不住”。再加上受农村交通、物流等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的影响,农产品往往因运输成本居高不下“运不出”。另外,有的地方农产品专业市场少、农超对接门槛较高,也出现了农产品“进不去”的问题。
最根本的制约是产业化程度不高。一家一户分散经营的传统“小生产”方式难以适应千变万化的大市场。以郴州为例,全市农村土地流转仅占耕地总面积30%,制约了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标准化、组织化生产。农业企业规模普遍偏小,多数还停留在卖原产品的水平,附加值不高。
供给侧结构改革要深入农业领域,就要调整农业结构以提高农产品供给的有效性,增强农业资源在市场中的配置,推动农业生产提质增效,破解中国农业发展困境。
2017年2月5日,国家发布了2017年一号文件,《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培育农业农村发展新动能的若干意见》。为紧跟国家政策步伐,大茶网3月份将在黑龙江哈尔滨、河南郑州、广东广州三地举办“2017现代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高层论坛。论坛将就现代农业如何改革供给体系,如何通过互联网+,提升消费者体验感,推进农业供应链的改革,促进农业企业转型等话题进行深层次剖析与讲解。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大茶网(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