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题:为什么要建立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没有品牌,农民收入难增长
这些年我们经常会看到有的地方在销售农产品的过程中,会存在滞销的情况,后申请“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以及“产地保护认证”等等以后,对特色农产品进行标准化生产,加强品种品牌管理,同时注重品牌营销,会发现同样的农产品,销售情况截然不同。这种情况也是在当下人们在发展特色农业中的一种共识,尤其是在看到很多区域农产品品牌有蝴蝶效应、鲶鱼效应、羊群效应、木桶效应以及榕树效应以后,各个地方都把发展特色农业产业作为区域战略,以期在拉动本地方经济增长的同时,促进农民增收致富。
现在,每个地方都会在农产品的销售过程中,非要给农产品贴上些个“有机产品”、“生态产品”、“绿色产品”等等的标签,就算没有,一些经销商还想方设法弄一些没有机构认证的噱头。其实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本来产品还是原来的产品,不一定在品质上就比过去要好多少,但大家都在贴这样标签,这主要是人们在收入增长以后,对农产品的需求已经由“温饱型”向“健康型”、“营养型”转变,更加注重安全,对农产品的质量和品牌才会提出更高的要求。
所以,在人们的消费结构已经发生变化的情况下,国家才提出供给侧改革战略目标,对于人们“舌尖上的安全”,农产品供给侧改革那就势在必行了。而品牌化、特色化、区域化则是农产品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出路,如果没有品牌化,消费者对农产品的信任程度就不高,没有特色化,则满足不了人们“千人千面”的消费需求,没有区域化,地方农业产业发展就没有出路。因此,建立特色农产品区域品牌的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区域化?因为农业生产存在这样一个规律,即地域分异规律,简单来说,就是每个地方的地貌、气候、水文、土壤和生物等要素都不尽相同,就算自然地理环境相似,那人文环境、社会环境、经济环境等等也不一样。正因为存在这样的资源分异性,也就决定了农业生产的地域分异,每个地方都有每个地方的一些独特产品,所以必须得立足于本地实际,因地制宜发展本地特色农产品。而不是看到什么销售得最火,就发展什么,刻意的去追求人为的产业,最后又以失败而告终。
其实想想前些年我们很多地方在发展某种产业的时候,没有考虑到产品同质化的问题,最后以失败告终也就是这个问题,本来你那地方能种火龙果的,你非要去种核桃,不宜大规模发展某项产业的,你非要提出“几个一百万”的大工程,不失败才怪了。
在强调区域化和特色化的同时,必须要形成品牌,走特色农产品品牌化的道路。为什么一定要强调品牌化,因为一直以来农业的生产实际是农户分散性经营,不仅规模小,而且其他的生产要素无法在这种分散性的经营中被消化利用。在资金无法投入,科技无法利用,技术无法改进的情况下,实际上农户自身生产出来的农产品并没有太大的市场竞争力,更何况农村绝大部分的农产品都还尚未实现“商品化”。没有市场竞争力,也就只能滞销或者烂掉了,卖都卖不出去,何来的收入。
所以品牌化也是一种出路或者说是一种思路,但是如何生产出一种能让消费者识别的具有区域特色的品牌化农产品,这可能也是每个地方都在思考的问题。其实从当前消费者对区域特色农产品的需求上来看,人们最注重的就是区域的形象,即生产出这种农产品的地方生态环境怎么样,人文历史怎么样。再就是农产品的形象怎么样,有没有质量保证、安不安全、口感好不好、营养价值如何、社会认知度高不高等等都在人们的考虑范畴。另外那就是看营销手段能不能吸引到人了,也就是要看有没有各种认证或者吸引眼球的标签了,比如说“有机”、“绿色”、“生态”等。
从消费者的这些需求来看,要发展特色化农产品品牌,就只有在特色农产品标准化生产、品种品质管理、品牌使用许可、品牌营销与传播等方面做足功夫。在通过企业+合作社(村委会)+农户的模式下,真正打造出几个地方性特色品牌农产品,方能实现农产品的蝴蝶效应和榕树效应,让农户通过种地也能在实现收入增长上有质的变化。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记(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