乡愁文化是最具地方特色的一种文化,做好这方面的文章,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乡村旅游出现同质化竞争,形成各自的特色,用特色来占领乡村旅游市场。
乡村旅游的天地越来越宽,让更多的城市人走进乡村、感受乡村。吃农家饭、住农家屋、干农家活的休闲方式已经越来越受到他们的认可,乡愁情结将人们对宁静生活的追求真实反映在对农家生活的追捧中,并成为很多人津津乐道的一种乡村生活方式,
旅游是靠文化来支撑的,乡村旅游也不例外。因此,在发展乡村旅游中,切不可忽视了挖掘乡愁这一最具有吸引力的文化“卖点”。
乡愁文化是最具地方特色的一种文化,做好这方面的文章,还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避免乡村旅游出现同质化竞争,形成各自的特色,用特色来占领乡村旅游市场。
这些说着容易,实施难。那么又该如何挖掘呢?
1、乡村旅游主题的确定
主题是乡村旅游规划的灵魂,主题既要体现乡村旅游的特色,也要成为乡村旅游吸引力的核心内容。随着游客对乡村旅游需求的日益多样化,乡村旅游的类型也在日益增多,通过乡村旅游的主题规划,可以形成乡村旅游鲜明的个性,形成以主题为核心的乡村旅游特色活动。
“立意在先,规划在后”。乡村旅游规划应抓住融在乡村人们生活中的,可以让游客立刻感触到的新鲜而又独特的乡村文化氛围,对乡村的历史文化进行认真的阅读和提炼,准确而深刻的总结乡村的基本风格。对乡村自然地理特征、历史文化特征、民族民俗文化的研究以及相应的市场分析,形成乡村旅游规划的主题,后续的乡村旅游产品规划开发也都要围绕这一主题,运用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不同层次、不同方式的组合,表达出不同的旅游产品,满足游客的多元化需求。
2、乡村旅游产品规划
(1)乡村物质文化的体验
乡村物质文化属于乡村静态文化,是乡村文化外在的实体表现,处于乡村文化的基础层,是广大游客对乡村“他文化”的直观感受。如乡村的田园景观、建筑景观、农耕生活景观、饮食文化等,其开发旅游产品的主要是观光体验旅游,如饮食品尝、建筑欣赏、乡村特产购买、田园景观和农耕景观欣赏等各种活动。游客消费处在旅游审美的知觉阶段,主要满足游客对乡村旅游最简单、基本的审美需求。
(2)乡村制度文化的参与
乡村制度文化属于乡村的动态文化,是乡村文化中间层,是参与性很强的乡村文化旅游资源,具有鲜明的民族性、地域性和强烈的文化感染力,如:乡村的礼仪文化、乡村的节日文化和乡村权利制度文化等。它是乡村旅游规划开发中展现乡村特色,在旅游竞争中处于优势的关键所在。其旅游开发的产品主要是参与性和交往性的,如节庆活动、婚俗仪式、地方娱乐等。游客消费处于旅游审美的体验阶段,满足游客对乡村文化的“求知、求新、求异、求奇”的精神需求,是游客和乡村居民进行交流的主要形式和平台。
(3)乡村精神文化的感知
乡村精神文化属于抽象的文化层次,处于乡村文化旅游资源的最高层,蕴含在乡村其它文化资源载体的后面,是乡村文化的精髓,除了用来满足游客正常观光、休闲度假需求外,也是构成乡村专题旅游的资源素材。如;乡村的建筑与布局文化,乡村的生活文化和乡村的口头文化艺术等。其乡村旅游开发的产品往往需要游客去解读、品味其艺术魅力,需要游客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以及一定的审美经验。其旅游产品可以开展乡村修学、乡村摄影、乡村写生等类型的旅游活动。游客消费处于旅游审美的认知阶段,满足游客对乡村原住居民文化内涵的深层把握。
3、乡村意向的营造
乡村意象是乡村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在人们脑海里形成的“共同的心理图像”,主要表现为乡村的景观意象和乡村的文化意象,其本身可以说是一种极为重要的乡村旅游资源,是表达和维护乡村旅游主题的重要载体,是乡村旅游开展的背景。其中乡村景观主要由乡村聚落形态、乡村建筑和乡村环境构成,乡村景观意象就是由这些可见的实物直接给人留下的表面印象。乡村文化意象是指乡村传统文化和乡村“天人合一”的内涵意象,它蕴含在景观意象之中,通过物化的景观表现出来,整体表现为乡村的一种“氛围”。
乡村意象所反映出的是乡村与城市巨大的景观差异和文化差异,是吸引、满足游客参与乡村旅游活动的根本,因此乡村旅游规划开发必须以乡村意象这种乡村整体氛围为基调,与乡村旅游开发主题相呼应,乡村旅游开发必须服从和保护乡村意象,维护和强化乡村意象,增强乡村旅游的整体感染力和吸引力。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乡村旅游怎么搞 头条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