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士绅阶层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的重要性

[ 作者:杨早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07-25 录入:王惠敏 ]

    原题:大部分士绅告老后会还乡,这让中国的城乡差距没有现在这么大

作为特权阶层,绅士在很多方面被区别对待,比如服饰,见官时的礼节,比如他们可以免除徭役和丁税等等。当然,享受特权的同时,他们也要履行自己的职责。有时他们还要负责地方安危,组织团练,比如曾国藩的湘军便是结集地方团练队伍而成。

如何当官,自古及今,都是一门学问。即使是个小小的知县,要坐稳自己的位子,也有很多要注意的事情。如何和辖区内的绅士阶层打好交道,便是一门很要紧的学问。这不,清代的《牧令书》这本知县必读书中,便有专辟一章——《绅士》。

“为政不得罪于巨室,交以道,接以礼,固不可权势相加。即士为齐民之首,朝廷法纪尽喻于民,唯士与民亲,易于取信。如有读书敦品之士,正赖其转相劝戒,俾官之教化得行,自当爱之重之。”

这一段谈得是地方官应该看重当地的士绅阶层,利用他们在当地的声望,帮助推行国家的法令。除此之外,地方官还可以从士绅那里了解地方民情风俗,通过他们主持一些地方公益事业等等。总之,治理地方,士绅阶层是必须处理好的一重关系。

这已足以说明士绅阶层在中国社会结构中的重要性,中国的绅士是一个相当独特的社会集团,他们具有人们公认的政治、经济和社会特权及各种权力,并有着特殊的生活方式。他们的地位高于一般民众,支配着中国民间的社会和经济生活。对一个普通的乡间民众而言,远在天边的皇帝恐怕还没有当地的乡绅有威权,因为是后者在直接地干预着和他们息息相关的地方生活。

要成为一个中国绅士,你必须接受传统的儒家体系教育,并通过政府掌握的科举和功名制度确立自己的社会地位。具体而言,绅士地位的确认是通过取得功名、学品、学衔和官职而获得的,具有了这几重身份,就自然成为绅士集团的一份子。当然,功名、学品和学衔的取得理论上都必须通过科举考试,也就是“正途”出身;然而功名也可以通过捐纳获得,这些绅士被称为“异途出身”。绅士内部,根据功名和官职的高低,整个绅士集团又可以划分为上层绅士(官吏、进士、举人、贡生等)和下层绅士(各类生员等)。

作为特权阶层,绅士在很多方面被区别对待,比如服饰,见官时的礼节,比如他们可以免除徭役和丁税等等。当然,享受特权的同时,他们也要履行自己的职责。他们有责任保护自己家乡的福利,他们要尽力去承担各种公益活动、兴修公共工程(比如造桥铺路等等)、排解纠纷……有的时候,他们还要负责地方安危,组织团练,而这种地方武装势力在乱世的时候甚至可以发挥决定国家命运的作用,比如曾国藩的湘军便是结集地方团练队伍而成。

除了这些实际性的事务之外,绅士在文化方面的作用也相当明显。他们往往是地方学校、寺庙和贡院的维护者,他们也被视为一个地方的文化精神的代表,编修地方志书,记录乡土风俗,以及在日常生活中维系儒家的“礼”,这些都是他们常见的工作。

中国的士绅阶层是一个开放的阶层,由于科举制的存在,不断有人被补充进入这个特殊阶层。由于中国传统的“落叶归根”思想,即使在外功成名就,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回乡养老。当然,传统中国城乡的差距并不那么大,也使得“回乡”之路不会走得那么辛苦。

作为一个阶层,士绅的组成在科举废除之后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当孔已己忍受着咸丰酒店中众人的取笑时,这个阶层原有成员的没落,已经隐约可见。而当传统社会——从社会制度到思想精神,从上到下被彻底改变之后,士绅阶层自然也就只能土崩瓦解,消失于历史之中。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头条号(杨早讲史)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