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名,是最能体现一个城市人文底蕴的地理信息,特别是一些老地名,有源远流长的文化积淀,有事过境迁的烟雨沧桑,是城市变迁的刻痕印记。而现在,改地名似乎成了一种流行现象。有些地名崇洋,比如“曼哈顿、威尼斯”等洋地名扎堆出现。有些地名古怪,例如某地把“土桥”和“八公里路”合并后竟直接命名“土八路”,林林总总,光怪陆离,让群众看着是一头雾水。(3月23日《央广网》)
乱改地名的危害众所周知,不仅给公众生活造成不便,也让传统文化受到伤害,可以说,是一种两败俱伤的行为,可是,对于这些错误做法,却很少有人为此担责,这显然不能起到震慑效果,对于乱改地名的行为,必须有人为此担责,受到惩处,这样的才能遏制乱象蔓延。
地名不仅是一个地方的认知符号,还是一个地方的文化名片,不仅关乎群众生活便利,还关系公众文化认同,可是一些人却打起了地名的主意,在地名上做起文章,随意修改地名,粗暴割裂文化血脉,让文化受伤,这种行为暴露出一些地方的发展焦虑。一些地方正是因为发展无方,感到发展饥渴,才会企图以修改地名引起有关重视,博取利益。殊不知,这种行为是扭曲的政绩观和错位的发展观在作祟,一个地方要想得到社会重视和认同,靠的不是哗众取宠标新立异的名字,而是现实的成绩,是老百姓实实在在的幸福感和获得感。就拿郑州市祭城路改名为例,政府将祭城路改为平安大道,仅仅是因为“祭”字辨识率低,改名是为了方便外来客商,祭城路是古祭国在历史上的存在标志,将祭城路改为平安大道,不仅是畸形政绩观的体现,也暴露出的发展焦虑,更是对传统文化的无知和无视。郑州市政府被市民告上法庭,也就不难理解。
改地名的动因五花八门,但是不管怎样,都摆脱不了利益的驱动,可是目前关于地名保护,国家并没有相关法规,这就导致一些人为所欲为,在一些人眼里,改地名不过是小事一桩,根本不会受到任何惩罚,这就导致改地名乱象丛生,一些地方在地名上存在朝令夕改,一味求新求异,有的地名违背公序良俗,有的地名割裂文化传承,有的贪大求洋,这些都是地名乱象,对于这些现象,需要从法治角度考虑,制度完善的法律法规,对地名进行保护,对乱改地名行为进行严惩,如此,地名才不会混乱不堪。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四川在线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