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奇葩标语”暴露基层干部简单粗暴

[ 作者:蜀锋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8-10-22 录入:吴玲香 ]

“乱搭乱建 全家短命”、“不出义务工 全家无祖宗”、“人畜不分居 又无子孙又无妻”……日前,网友曝料,云南省曲靖市富源县墨红镇补木村出现数十条诅咒式标语。10月20日晚间,墨红镇政府和补木村委会向北京时间记者表示,该标语虽用词不妥,但出发点是好的,贴出不久即已撕掉,并向村民作了解释。(10-21 北京时间)

富源县墨红镇补木村出现粗俗的标语,暴露出当地干部简单的工作方法、急切收到工作成效的心态,虽在媒体和网民的关注中得到了整改,也为基层干部如何做好社会治理工作提出了思考。

群众工作难,不是群众出了问题,是干部工作方法出了问题。因为农村群众沿袭了几十上百年的习俗,要靠一次会议或几句宣传标语来改变显然不现实,因而一些干部产生了利用群众忌讳的心理,用诅咒式标语来发动群众整改乱搭乱、治理环境卫生等,虽然能收到一定的成效,事必引进群众的反感,反而有损村两委会的威信。因而村干部既要深入细致地做好宣传发动工作,以干部带着干、典型示范的带动,方能在群众中起到立竿见影的效果。因而改变农村存在的恶习,要完善的制度和和风细雨的思想工作。

做好群众工作要创新制度。基层干部做好群众的思想工作,要结合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等,在深入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创新制度,依托国家的法律法规、当地的风俗民情,在修订村规民约中,把环境治理等纳入其中,从而把组织的意图变为群众的行动,方能变要我参与为我要参与,村两委的工作才能得到群众的支持。同时实行红黑榜制度、开展道德人物的评选,通过奖励先进、激励后进的方式,促进群众自觉参与到村容村貌的治理中,并在优美的环境中激发爱护环境、参与乡村振兴的激情。

基层干部要提升社会治理的能力。新时代赋予了基层干部新的历史使命,多元化的群众思想也为干部提出了新的课题。因而基层干部在推进社会治理中,以提升现代治理能力为核心,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思想中,提升服务群众和乡村治理的能力,不断破解服务群众和社会治理中的难题。在强化理论学习中厚实政策基础,在借鉴外地成功经验中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在凝聚党员群众智慧中强化民主决策的能力,始终坚持党建引领、典型示范、干部先行,方能在与群众共谋决策、与群众同甘共苦中解决社会治理中的难题,激发群众参与乡村振兴的激情,奇葩标语才不会再现。

(作者地址:盐亭县金鸡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