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资讯

荐书 | 金丹、赵松林等新著《海南乡村建设调查研究》出版

[ 作者:金丹 赵松林等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22-09-05 录入:朱烨 ]

海南.jpeg

《海南乡村建设调查研究》金丹 等著

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22年出版

我国传统社会是一个典型的农业社会,表现在农业是社会的主要产业,农村是经济社会活动的主要区域,农民是社会的主体成员。随着我国迈入现代化进程,农村人口比例不断下降,农业所占国民经济比重不断下降。1949年我国农村人口为48402万人,占比为89.36%;1978年我国农村人口为79014万人,占比为82.08%;2011年我国农村人口为64989万人,所占比重开始少于城镇人口,为48.17%;2020年我国农村人口为50992万人,占比为36.11%。1978年、2000年、2020年第一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分别为27.7%、14.7%、7.7%。 “三农”问题的出现,正是以工业化、城镇化、人口市民化为特征的现代化的结果。工业优先发展,城镇快速发展,农村人口市民化导致农村农业农民发展相对落后,甚至一些农村地区出现绝对贫困。解决“三农”问题一直是党和国家关注的重点,1982年至1986年连续五年、2004年至2021年连续十八年中央发布以“三农”为主题的一号文件,对“三农”领域工作作出重大决策部署,体现了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性。

改革开放以来,按照现行贫困标准计算,我国7.7亿农村贫困人口摆脱贫困;按照世界银行国际贫困标准,我国减贫人口占同期全球减贫人口70%以上。随着农村绝对贫困的消除,我国“三农”工作的重心从脱贫攻坚转移到全面推进乡村振兴,乡村振兴成为学者们研究的重点热点问题。实际上,乡村振兴战略是在肯定乡村为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的认识上,基于新时代我国乡村发展的全局,对乡村发展前景提出的战略性设想。当前,乡村建设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之一。

2019年海南五个国定贫困市县全部摘帽;4.5万人脱贫任务高质量完成;全省农村贫困发生率由2018年的0.79%下降到2019年的0.01%,提前一年基本消除现行标准下的绝对贫困。海南全岛建设自由贸易港,约80%的土地在农村,60%的户籍人口是农民,20%的地区生产总值来自农业。海南乡村建设是海南农业农村现代化、农村地区共同富裕和全域建设自贸港的基础性工作。显而易见,对海南乡村建设进行调查与研究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金丹、赵松林等人完成的《海南乡村建设调查研究》一书,正是基于上述背景深入调查研究的结果。该书以乡村建设为主题,在深度调查海南农村的基础上,以问题为导向,分析了问题成因,运用治理理论、公众参与理论等探讨了乡村建设主体如农户、政府的行为与相关机制,为乡村建设的理论研究作出了贡献。该书共收集研究报告五篇,聚焦海南脱贫攻坚、科技支农、人居环境治理、集体经济建设等专题,针对海南乡村建设需要改进的地方,提出了具体的建议。该书从公共管理、政治学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理论观点,认为脱贫攻坚、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农村集体经济建设等乡村建设行动表现出较明显的国家建构特征。一方面,国家意志反映在国家政策上,政策在自上而下的过程中,经历了从文本到理解执行,凭借基层政府、乡村组织与农民的中介联结关系,形成国家意志与乡村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从而落实国家政策并实现国家意志。另一方面,农民对国家的建构并不是被动的接受,而是基于自身的考虑,可能会接受、反对或消解,这就需要考察农民的态度、反应、参与行为。可以说,乡村建设行动除了考察建设本身、手段或载体之外,更重要的是考察关系(即国家与农民之间的关系)和相关机制。

该书利用调查数据与个案资料,探讨了海南扶贫、环境治理、集体经济发展等的经验与模式,从纵向上强调了国家或政府建设乡村的作用,从横向上强调了发挥农民建设乡村的主体性作用,也强调了基层组织建设乡村的中介联系作用。这些观察视角都值得肯定,但还应注意乡村的层次差异性。我曾从管理学的角度提出了分层次管理理论。其要义是在特定环境条件下,为实现管理的预期目的,精细识别管理对象的发展层次,按不同层次需要,找出投入要素与管理资源的高效结合方式,实现管理适配,减少错层管理造成的管理失效和资源浪费,促进产出最大化、管理效果优化。后来,又提出乡村具有显著的多维度层次差异性的观点,即在地理位置、自然资源禀赋、经济发展水平、村庄治理能力等方面的差异。从贫困程度上,可分为贫困乡村、小康乡村、富足乡村、发达乡村四个层次;从空间位置上,包括城郊乡村、中间地带乡村、边远乡村等层次;从组织形式上,存在原始刀耕火种、传统小农生产、专业农户小规模生产、农垦企业生产、外资投资生产、“网化”“智能化”现代农业等层次。层次差异性决定了“一刀切”政策无法推进乡村振兴战略落地、落细、落实。各地政府精准施策,应结合各地实际,分析层次差异,科学识别乡村发展层次,制定层次适配的乡村振兴战略,使各层次乡村发展均能升级。因此,我认为对海南乡村建设实践的调查研究,需要继续关注乡村的层次差异性,如从乡村建设参与程度方面,可考察消极村庄、中间村庄、积极村庄等层次的差异,分析差异出现的成因与因果机制,为提升海南乡村建设的成效提供精准的政策建议。

概言之,该书的主要特色在于:首先,研究对象方面,作者们研究自贸港建设中的海南农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其次,研究方法方面,以海南农村深度调查为基础,用数据与案例说话,研究海南乡村建设行动理论与实践,此类研究在海南比较少;再次,应用价值方面,在科技支农、农村环境改善、集体经济发展等方面提出建设性建议,对乡村研究者与实践者来说,具有参考价值。


(作者金丹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科技信息研究所助理研究员,作者赵松林系中国热带农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强国号 微信公众号)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