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月19日,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指导、中国经济年鉴社举办的第五届中国粮食与食品安全战略峰会“把小农生产纳入现代农业轨道,保障粮食与食品安全”专场上,来自政府部门、学界、企业的国内外专业人士汇聚一堂,分享推进小农生产现代化的方式和手段。中共十九大报告提出,要实现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与会专家认为,随着人口老龄化社会的到来,中国小农生产方式面临挑战,这种结构性变化对中国农业来说不是威胁而是机遇。
中国供销集团有限公司董事会秘书、办公室主任陈静波认为,小农生产和适度规模经营并存是中国农业发展的长期特点。从中国人多地少的基本国情来看,在今后相当长一个时期内,小农生产仍将是农业生产经营的重要组织形式,是现代农业的有效补充和实现粮食安全以及农村稳定的重要保障。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相比,小农生产方式更加灵活,但存在生产规模小、要素集聚能力弱、抗风险能力差、缺少技能等不足。把小农生产引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是实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的重要途径。当前,中国促进小农生产的生产体系尚不完善,服务体系相对欠缺,支撑力量不够强大。对此,中国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完善支持小农生产发展的政策体系,因地制宜、分类施策,从资金、技术、人才等方面加速引导小农生产进入现代农业发展轨道。
日本农林水产省国际部国际地域课长山口博之(Hiroyuki Yamaguch)介绍了日本扩大小农规模的经验。日本农林水产省作为农业主管行政机构,通过推广耕地租赁、对土地继承给予税收递延或免除的优惠、成立农田中介管理机构(农田银行)、多种手段整合农田以提高农田利用率、向土地承借方提供补贴以划零为整进行出租、提高闲置农田相关税负、完善农田信息网络等政策措施,扩大农场规模。
中德农业中心项目主任霍康得(Conrad Hoyos)认为,在推进小农生产现代化的进程中,农民应处于考虑问题的中心位置。小农生产通常是以家庭为单位,小农生产的现代化应由技术和市场驱动,政府可以提供政策支持。从德国的经验来看,到底是小规模还是大规模农场更好,一直存在争论。事实上,最优农场规模并不是静态的,而是根据现实情况在改变。从政府角度出发,霍康得认为直接支付比价格支持的方式更加有效,比如通过直接支付鼓励农业生产符合相关环境标准。此外,社会政策和开放政策也是推动小农生产现代化的有力补充,比如以合作社的方式提供教育培训、融资等服务。
陶氏杜邦农业事业部大中国区总裁黄田强也表示,中国农业以小农为主、规模小而分散的特点在短期内是不可能改变的。这一现状严重阻碍了农业知识传播和技术推广,不利于进一步提高农业生产水平。在藏粮于地、藏粮于技战略的引领下,通过全行业合作,可以为中国小农生产弯道超车提供解决方案。
极飞科技联合创始人龚槚钦从无人机应用的角度分享了小农生产的经验。由于中国农村大部分是老人、妇女和儿童,如何让这部分“386199”群体成为高效的农业生产者是必须思考的问题。这就需要企业提供包括导航、飞行控制、电源管理系统、新型电池、无人机监管和调度系统等一系列智慧农业解决方案。
中央农村工作领导小组办公室一局局长、研究员赵阳最后总结说,小农生产根植于中国地理和资源禀赋特点,曾创造了中国农业文明的辉煌,传承了农业文明和农耕文化,应该理性看待小农生产,宜大则大,宜小则小,因地制宜。下一步农业现代化进程中,要提高小农生产的竞争力,需要对小农户提供政策扶持。成熟完备的社会化服务体系是小农户和现代农业之间的桥梁。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中国经济报告(微信公众号)2017-11-19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