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要想富先修路老套么

[ 作者:魏本貌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6-14 录入:19 ]

要想富先修路,早在二三十年前,就是句耳熟能详的脱贫致富经。

5月21日,本报头版刊发本人在江西寻乌县白面石村蹲点采写的稿件《大路修进深山里》。稿件刊发后,在江西本地媒体评论圈内引起了一些讨论,有些人直接批评,“要想富先修路”思路和模式太老套了,不值得专门写篇报道。

要想富先修路,真得很老套么?

如果不是在白面石村蹲点采访,利用充裕的时间,走到村里最偏远的村庄去,真的很难理解村民们对道路的那份渴盼。

白面石村是寻乌县贫困程度最深、基础设施薄弱、脱贫难度最大的贫困村之一。村子沿着白面石河分布,呈狭长带状,“小集中、大分散”。从村头腊树下村小组到村尾桂龙村小组,主干道有20多公里,骑摩托车跑一趟得一个多小时。十多年前村干部们跑断了腿、磨破了嘴,多方争取到200多万元资金,2006年建成通往村委会白面石村小组4.5米宽的水泥路后,村里就再没有修建硬化过道路。

刚到村里不久,扶贫干部和村民们说起脱贫攻坚遇到的难题时,首先提到的都是道路。而村里基础设施改善、脱贫产业发展等,都离不开通畅的道路。

村里的路到底有多难走?还得靠脚底板来说话。

从村委会出发,一路爬山越沟步行五六公里,衣服湿透后才到达黄背村小组。沿途道路崎岖陡峭,摩托车很难开进去,最近只有挖掘机边修路边前进,到黄背拆除空心土坯房。虽然山清水秀,可因位置偏僻交通不便,村民们早已大多搬迁到附近的广东龙川县上坪镇居住生活。同时,沿途的小村庄早已成为空心村,田地也被荒废。同样步行到偏远的黄泥湖村小组,村庄内早已空无一人,而沿途的虎掌輋、老庵背等村小组,仅有少数村民居住。

去村尾桂龙村小组时,踩在泥泞的道路上,身边不时有修路车辆加大油门爬坡。在桂龙村小组,还有成片的土坯房内,村里只有两栋砖瓦房。“路太难走了,年轻人出去打工了,不愿意在家里做房子。”村里留守老人妇女们,自发聚集在修路施工现场,眼巴巴地盯着施工进度和质量。

道路不仅影响着村民的日常生活,更影响着生产经营。白面石村近5万亩山林,其中2万多亩毛竹林是得天独厚的资源,因为山区没有便捷的道路,很多毛竹林山高路远,算上砍伐运输成本,销售毛竹根本挣不到钱,导致大片毛竹林资源烂在山里。

去年开始,寻乌县已经投入300多万元修建水泥路,今年第二笔投入630万的14个项目中,很大一部分用于道路桥梁的建设维修,力补村里基础设施欠账。

修了路就能脱贫致富么?未必见得。但通了路,改善了村民生产生活条件,让村民们看到了脱贫致富的希望。

白面石村山深路险,拥有丰富的植被资源,发展养蜂产业得天独厚。去年8月,村里奔着道路畅通后销售便利的前景,成立了蜜蜂合作社,通过“合作社+电商平台+贫困户”模式发展养蜂产业,吸纳46户贫困户入社。

毛竹是白面石最丰富的资源,随着村里道路不断建设完善,建立毛竹经营合作社的想法逐渐成形。没有怎么在外面闯荡过的村民孙东升跃跃欲试。和东升深聊几次,他觉得主干道越来越好,自己要试试建起合作社,通过修建林区作业便道,方便毛竹砍伐运输,同时进行毛竹低产低效林改造,提高毛竹林经济效益。最近东升还准备走出去看看,到运营良好的毛竹合作社学习取经。

“路通财通,路不通财不通。”多位村民脱口而出。

供稿:国内分社团工委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微信号 金台新声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