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农民朋友期盼文化小康

[ 作者:余建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6-07 录入:吴玲香 ]

思想文化建设成果丰硕,中国梦主题教育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扎实推进,意识形态领域形势向上向好,涌现出兰辉、菊美多吉等一批先进典型,文化事业不断繁荣,文化产业加快发展,文化小康建设成效明显。(2017年5月24日《中国共产党四川省第十一次代表大会报告—王东明》)

“国民之魂,文化予之;国民之魄,文化铸之。”文化是民族的血脉,是人民的精神家园。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没有文化的小康,就不是真正的全面小康。笔者认为:实现治蜀兴川宏伟蓝图新目标,必须让全川人民首先实现文化小康,让人民享有健康丰富的精神文化生活,实现农民朋友的文化小康是当务之急。因此,要在“三个结合”上抓落实,大力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推动文化繁荣发展,为各项事业发展提供思想舆论保证和精神文化支撑。

上下结合,为文化小康建设提供有力保障。各级党委、政府一起联合互动,将文化小康建设作为重点工作进行部署,并把文化小康建设成效作为各级党委、政府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目标考核的重要内容,建立明确的领导责任机制。通过完善机制、制度建设,上下一心,层层压实文化小康建设任务,相互配合,为文化小康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虚实结合,完善文化小康建设内容。“虚实结合”,即文化软件建设与硬件建设相结合。一言概之,文化小康建设属于软工程。但是,文化活动的开展必须依托活动场馆、体育器材等实实在在的基础设施。因此,既要加大财政投入全力推进“三馆一站”、村综合文化服务中心等硬件建设,又要精心筹划全民参与、全民共享的特色文化饕餮大餐,虚实结合,充分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

长短结合,确保文化小康建设常态化。“长短结合”即完善长期制度建设与协调短期措施调整相结合。文化小康建设是一项艰巨而又复杂的系统工程,非一朝一夕可以达成。通过制定长期建设制度,可以确保文化小康建设常态化、有序化,而不是一阵风、雨过地皮湿。同时,不同阶段有不同的建设内容,措施的随机调整也是理所当然。只有长短结合,才能早日实现文化的小康!

贯彻省第十一次党代会精神,建设文化小康,就是要“三个结合”上很抓落实,在基层公共文化发展上打通“最后一公里”。让公民素质和社会文明程度普遍提升,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更加健全,文化产业成为支柱性产业,彰显中国气派、富集巴蜀特色的文化软实力明显增强。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全面小康。

(作者地址:眉山市东坡区太和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