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以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3次通报曝光26起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典型案例。点名道姓通报的目的,就是要掀起扶贫领域腐败的“盖头”来,使之无处遁形,形成警示震慑。(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5月20日)
“见光死”,单就字面意思是见到光亮就会死去,常用来形容生命力脆弱、抵抗力差、对特定生长环境的依赖性强,这里的“光”被理解为“不利的条件”。报道称,2016年以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3次通报曝光26起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典型案例。点名道姓通报的目的,就是要掀起扶贫领域腐败的“盖头”来,使之无处遁形,形成警示震慑。笔者以为,国家拨付的扶贫资金是国家为解决少数贫困人口温饱问题,改善贫困地区生产生活条件,改变贫困地区经济社会文化的落后状况,为达到小康水平创造条件而设立的专项扶贫资金,是“救命钱”“保命钱”,岂容被侵占。对于扶贫“蝇贪”就得采取见光死。
诚然,扶贫“蝇贪”不但给国家和集体财产造成了损失,更损害了党和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这正如习近平总书记所强调:“农村贫困人口如期脱贫、贫困县全部摘帽、解决区域性整体贫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底线任务,是党中央作出的庄严承诺”“扶贫开发到了攻克最后堡垒的阶段”“紧盯脱贫民生领域,严肃查处群众身边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也唯有把扶贫腐败曝光在光天化日之下,让其成为过街老鼠,才能不断将扶贫“蝇贪”绳之以纪,进一步形成严查扶贫领域腐败的工作合力,以实实在在的行动不断提升群众获得感。
千里之堤毁于蚁穴。无疑,扶贫“蝇贪”是长在我们党和国家健康躯体上的毒瘤,是危害社会千里之堤的蚂蚁,是啃噬党和人民利益的蛀虫。纵观通报的案例,既有村干部,也有乡镇、站所干部,还有县领导班子成员和有关职能部门干部。在扶贫资金的腐败问题上,既有涉及财政专项扶贫资金和低保、危房改造、救灾救济、异地搬迁、扶贫贷款、养老保险、贫困地区涉农补贴等各项资金,更有对扶贫资金截留挪用、虚报冒领、挥霍浪费、吃拿卡要、优亲厚友。甚至从残疾人、重症病人、孤寡老人等弱势群体口中夺食,把“雪中送炭”变成“雪上加霜”。凡此种种,必须严肃果断查处。
那么,值得一问的是,这么重要的款项缘何就成为一些党员干部眼中的“唐僧肉”,被“蝇贪”所觊觎?
应该说,从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通报曝光的案例看,扶贫领域腐败问题涉及面广点多,违纪手段复杂多样;一些基层干部利用组织实施扶贫项目的便利,与经济组织勾结,甚至通过自己控制的经济组织获利;有的扶贫资金使用随意草率,加上相应的农村社会服务体系不完善,往往使得项目中途夭折,造成损失浪费等。原因至少有三,工作机制不健全,权力寻租空间大;监督措施乏力,致使权力运行失去有效制约;相关的教育缺失,部分扶贫干部廉洁意识淡薄。才有了部分扶贫干部突破党纪底线,导致“扶贫工作搞上去,一批干部倒下来”。
苍蝇不叮无缝的鸡蛋。不受约束的权力无论大小总会挖空心思进行寻租。有鉴于此,要遏制“蝇贪”、要治病根,务必得扎牢制度笼子,管住“微权力”。得针对“蝇贪”可能出现的腐败形式,对症下药,在信息透明、流程监管、强化监督等方面加强制度建设,落实好“两个责任”;得不断完善扶贫资金发放程序,建立健全扶贫公告公示制度,强化群众监督与社会监督,让扶贫资金在阳光下运行;得加强对扶贫领域官员权力行使的监督,对基层扶贫贪腐案件保持零容忍,形成“拍蝇”的高压态势,让“蝇贪”们不敢不想不能腐。
徒法不足以自行。群众利益无小事,人民利益高于一切。相信只要上下同欲、集中力量,以严明的纪律做保障,定能让扶贫“蝇贪”见光死,让惠民资金落实到位。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