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黑河到漠河、从高原到山丘,全国有60多万个行政村,60多万个村支书,贵州省遵义市播州区平正仡佬族乡团结村村支书黄大发只是其中普通的一个。修渠引水、通电修路、改建学校,脱贫致富的每种可能他都会去尝试。(4月24日澎湃网)
28岁的嫩头小伙子当了村长,“上任”之后,想着村里的大事“通水”。吃着百家饭长大的穷苦农家少年,想着做事回馈给村民,用着苦力、蛮力,发扬着“愚公移山”的精神,完成了不可能完成的任务。而这,花去了他人生中最珍贵的36年。
看着沟渠,想着“拿命修渠”的黄支书,心生敬畏;再联想到急功近利、敷衍了事,甚至是欺上瞒下侵吞扶贫“专项资金”的某些干部,让人唏嘘。
“大发不怕凿渠难,万千沟壑只等闲”,当前,脱贫攻坚工作正大力推进,任务艰巨、责任重大、事项繁多,更考验我们干部的耐心、责任心和恒心。攻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我想我们的领导干部应学习发扬老支书黄大发“移山精神”,坚决打赢脱贫攻坚的硬战。
锲而不舍,金石可镂。脱贫工作不在一朝一夕,扶贫需要我们坚持不懈,要求我们对贫困户的精准识别与退出的工作做到一户户查摆和校准,对于帮扶资金一笔笔核实和发放,对于贫困户存在的问题一个个解决。针对每一个贫困户制定相应的脱贫方案,像黄大发支书一样凭着一股倔劲、一股为百姓服务的韧性,紧跟习近平总书记的指示,拿出“绣花”功夫,坚定不移地走好脱贫攻坚的每一步。
众人拾柴火焰高。脱贫工作不能靠一己之力,脱贫要求我们发动群众,集思广益,要求我们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积极联络,全情投入,踏石留印,凿壁留渠,以忘我的奉献精神和勇承重任的担当感染和带动群众投入到脱贫攻坚中。
同时笔者认为,对于老支书这种“愚公移山”的精神,应该大力宣传,让更多的“愚公”受到尊敬,才会让更多的扶贫干部学习和传承这种“愚公精神”,才会激励更多的扶贫干部想百姓之所想,急百姓之所急,争做实事、争当标兵。
从曾经的喝水难、水稻常常旱死,到今天的团结村,每家屋后都是成亩绿色的稻田和金黄的油菜花田,老支书黄大发给予我们无限的力量,广大扶贫干部保持愚公移山的韧劲,取得这场硬战的胜利。
(作者单位:合江县人民法院)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