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帮助”一贫困农户达到脱贫标准,安徽宿州市村干部王西军竟然填写脱贫调查表“造假”,王西军因此受到党内警告处分。(新华社4月20日)
看罢此则新闻,让笔者不由想到“病急乱投医,逢庙就烧香”一说。更是想到前不久一篇报道中,一位参加多地扶贫督查者一席话:一些地方给帮扶干部摊派脱贫指标,一些帮扶干部便把不少精力用在了“算账”上,“研究”怎么把帮扶对象尽快“算”出去上。更为甚者,有年初被认定为扶贫对象,春天在扶贫资金支持下刚种上果树,年底就“被脱贫”了怪相。其实,这位村干部“替群众脱贫”,脱贫调查表“造假”又何尝不是如此?当然,这种“替群众脱贫”与部分领导干部急于树立政绩观有关,但更与监督检查流于书面汇报形式不无关系。
事实上,近年来,在脱贫“造假”上本文也并非孤例。什么为了让上级考察时看到自己的扶贫成绩,派一些小学生披着装化肥用的白塑料袋,趴在领导路过的山坡上,尽是“美羊羊”者;什么“山体喷绿漆”、“遮羞墙”“新修公路上种豆”等等如是。诚然,“亡羊补牢为时不晚。”今年初,在安徽省委托第三方对埇桥区精准脱贫工作监测评估中,王某户被评定为达不到脱贫标准。村干部王西军的造假行为也“露馅”。但,此种“替群众脱贫”的现象再现,着实值得以警醒。千万别因为群众的贫困未解决,而我们部分党员干部的“思想贫困”“作风贫困”却顺势而上,
脱贫,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担当。而消除贫困、改善民生、逐步实现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们党的重要使命。习近平总书记对于扶贫曾指出:扶贫“作为一项重要民生工程,要作为一件实事摆在那里,哪怕一次改造量少点,但做一件是一件,让人看了确实觉得党和政府办得好”。为此,扶贫脱贫来不得半点花架子。脱贫攻坚,需要更大的决心,但更需要一颗实心;需要超常规的力度,但更需要合实际的精度。也惟其如此,才能履行我们的庄严承诺,换来贫困群众的真正满意。假以因为一些贫困地区的领导,为了追求短期政绩,而搞“假脱贫” “数字脱贫”,贫困群众“被脱贫”。那么,践踏的只会是为民的公信力。
“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源泉。”既然如此,又该如何防止“替群众脱贫”的“病急”者?
其实,杜绝“替群众脱贫”也并非难事,关键看心动和行动,看心到和行到。如:检查验收时是否做到不大而化之,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做到对贫困户脱贫情况逐一认真核查,不给做虚功、玩花活儿、搞数字游戏、做表面文章者以空间;对检查验收的成果,通过实施“回头看”“回马枪”等方式挤出水分,并对验收质量实行责任追溯制,发现问题的严肃问责;对是否脱贫,既要以第三方评估,也要纳入媒体和群众监督,更要让贫困户签字认可等等如是。总之,要严格把握好脱贫标准,完善程序,强化考核和评估;也要树立领导干部的正确政绩观,摒弃为了尽快出政绩,把个人利益放在贫困群众利益之上,把减贫成效简单等同于脱贫速度,把脱贫攻坚当成新的政绩工程的“心病”。
一言以蔽之。“替群众脱贫”无论让谁蒙羞,都是百害无一利的损招,理当予以严惩。笔者愿所有的党员干部能急群众之所急,坚持低调务实、少说多干,敢于担当、积极作为,真正把脱贫攻坚的责任抓在手上、扛在肩上,以坚强的党性和优良的作风,以实事求是的态度、决战决胜的勇气、只争朝夕的精神,带领贫困群众坚决限时打赢脱贫攻坚战,更愿监督部门“动起来”用好监督的标尺和力道。
(作者单位:四川北川县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