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如尖毛草般安静扎根攻坚战场

[ 作者:田小典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3-31 录入:吴玲香 ]

对贫困县领导班子特别是党政一把手进行分析评估,不适应的坚决调整;为每个贫困县选配一名扶贫专职副书记;11501个贫困村全部配备“第一书记”……围绕脱贫攻坚这场硬仗,四川对脱贫攻坚干部队伍进行优化、调整。(3月29日 人民日报)

尖毛草在非洲草原上享受“草地之王”的美称。虽然在最初的半年里,人们甚至看不出它在生长,但是据研究,在长达六个月的时间里,尖毛草根部超过28米,无声无息地为自己的将来做准备,当蓄积了足够的营养和能量后,尖毛草便一发不可收拾,在短短几天的时间里,一下子长成了“草地之王”。这种“尖毛草效应”在脱贫攻坚战场显得尤为突出,对于如火如荼的脱贫攻坚工作来说,尤其需要“尖毛草”干部。四川省将脱贫攻坚战场作为试金石,出台各种办法,让干部扎根基层进行历练,既让脱贫攻坚工作能够如期完成,又培养一大批“尖毛草”干部。

“技术需要沉淀,队伍需要磨练。”科学识别干部,一直以来是摆在各地方党委面前的一道难题。既要看素养,还要看能力;既要看德行,又要看民意;既要看潜力,又要看实绩。这些指标只有确保真实,才能有效识别干部。脱贫攻坚工作成为了识别干部、选拔干部、任用干部的“炼金场”。四川省紧紧围绕农村贫困人口脱贫这个最突出“短板”,重点从发现、识别和使用干部入手,将干部选拔任用作为关键,把最优秀的干部资源向脱贫攻坚重点领域集中,提拔优秀干部到关键岗位,像“尖毛草”一样一心一意奋战在脱贫攻坚主战场,从而让各地脱贫攻坚有了“主心骨”。“能者上”得到了最真实的展现。

“是骡子是马,拿出来溜溜便知。”当下,某些干部惟上是从,天天在领导面前拍胸脯作保证。想从“溜须拍马”中获得好处,想从钻营中得到位置。一口一个担当,一句一个作为,但是,一到关键时刻便龟缩不前、躲到人后,深怕出差错,深怕“多干多错”。这样的干部作为,再优美的语句,再干脆的保证,都已经行不通了。像“尖毛草”一样扎根基层、卷起裤腿、跑田坎、深入群众、出谋划策,这些才是脱贫攻坚的状态,才是党员干部的生存要义,才能行稳致远。四川省针对性制定了《调整不适宜脱贫攻坚工作的领导干部实施细则》等文件,及时调整56名不适应脱贫攻坚任务的干部,其中贫困县党政正职26名。让脱贫攻坚“庸者下”成为了常态。

脱贫攻坚是块“硬骨头”。要完成脱贫攻坚任务,领导干部必须拿出实实在在的行动。只有真正沉心静气,耐得住寂寞,忍受得了孤独,像“尖毛草”一样扎根大地,才能发扬“工匠精神”,拿出“绣花功夫”,用最实际的行动,最真实的数据,最本真的状态,来“啃”下脱贫攻坚这块“硬骨头”。

(作者系四川省成都市青白江区实验小学教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