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月7日至9日,省委常委、市委书记王晓光到务川自治县、道真自治县、正安县和湄潭县调研推动“贵州绿色农产品风行天下”工作。(2月22日《遵义日报》)
日前2017年中央一号文件印发,各地纷纷组织学习,并就如何因地制宜的贯彻落实进行了安排部署。当前,正值全面脱贫攻坚进行决战决胜的关键时期,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的关键时期,能否开辟农村农业发展新境界,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城乡协同发展,早日实现幸福美丽乡村建设目标,关键就在于能否深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培育新产业新动能。
坚持惠农改革三性原则,实现农业发展持续性、科学性和共享性。实现农业绿色可持续发展是农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是农业发展的大势所趋,更是解决“三农”问题的必然选择。长期以来,农业发展停留在传统的生产经营方式上,投入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巨大,但但并没有产生成正相关的收益。目前制约农业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也是一直存在的,一是人多地少,耕地面积有随时被踩到“红线”的危险;二是生产力普遍落后,效益低下;三是不少地方过度使用化学肥料,存在肆意向耕地排放、倾倒垃圾的现象,耕地污染严重;四是地区间农业发展差距较大,特别是西部山区,土地贫瘠、农业人口劳动素质相对较低。破解这些根源性的问题,就须坚持三性原则,深入贯彻落实绿色发展新理念,强力主导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改革,推广专业的规模化的生产经营模式,以市场为导向,以创新为驱动,以培育现代职业农民为支撑,实现农业发展走上绿色可持续、科学的、共享式的康庄大道。
明确惠农改革主攻方向,培育新产业新动能,形成现代农业体系。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深入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任务,旨在以改革解决目前农业发展中的结构性矛盾问题,破除农业现代化机制体制障碍,开辟农业发展新局面。农业的发展潜能在哪里,农业农村的希望就在哪里。必须改变当前农业发展的传统模式,深入推动现代农业生产经营模式的普及,强化现代科技在农业生产经营管理中的广泛深入的应用,强化培养适应现代农业发展需要的职业技术农民、专业合作社、公司,打造专业化、规模化的产生基地;要以市场为导向,调整、优化农业产业结构,培育引进新产业、新产态,培育大企业、建设大基础、形成大产业、打造大品牌、抢占大市场;要推动机制体制改革,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制度保障;要凝聚党心民心,心往一起想,劲往一处使,合力向惠农改革主方向发起持续猛烈的进攻,促使形成完善的现代的农业发展体系。
聚焦惠农改革三大目标,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农村增绿。改革是动力,发展是目的;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建立现代农业体系,最根本的目的还在于推动农业农村现代化,持续增加农民的幸福感和“获得感”。改革须有明确目标,才能有的放矢、势如破竹、产生实效。在推动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全过程各个环节中,必须以目标为导向,把握好改革的力度和尺寸,找准着力点,精准施力,才能让目标一一实现。必须直面的是,连续数年以来,农业增效显著、农民持续增收,继续保持这个态势越来越难,唯有深入改革、调整结构、培育新动能。农业增效才能促使农民增收,农民增收不能以牺牲农村生态环境为代价;三大目标并行不悖,相互间存在着内然的紧密的内在关系;幸福美丽乡村不只是要实现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也需要农村环境干净整洁、山清水秀。
(作者单位:四川省三台县乐加乡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