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精准扶贫工作的开展中,在走村入户时,会遇到许多困难群众向笔者咨询国家政策的情况。通过深入的交谈之后,笔者发现部分群众并不是不清楚这些政策,而只是想知道自己是否能从这些政策中得到更多的“实惠”。当你鼓励他们通过发展产业、依靠自己的劳动来致富脱贫摆脱困境时,他们却常常用自己家中有常年患病的病人、没有劳动力、没有技术等理由来搪塞你。对此,笔者不禁感到阵阵心寒,也更加认识到“精准扶贫还得不养懒汉”的重要性。
记得小时候,常听老人讲述一则故事:有个懒人,连吃饭都懒得吃。有天他的妈妈要出远门,给他做了张大饼挂了脖子上,让他饿了再吃,然而等到妈妈回来的时候,懒人已经饿得奄奄一息了。饼还挂在脖子上,怎么没吃呢?原来,懒人只吃嘴巴够得到的一圈。从某种意义上说,个别贫困户不愿“摘帽”,可称得上这则“懒人吃饼”寓言故事的现实版本。
“授人以鱼不若授人以渔”,短暂的钱物馈赠只能解决一时的困难而不具有长效性。要改变部分贫困人口的“懒汉”形象,不仅要树立起他们的志气,更要振奋他们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精神。
扶贫任务重大而艰巨,“精准扶贫”更是重中之重,对此,各级扶贫工作人员要坚定“精准扶贫还得不养懒汉”的思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好更快地完成扶贫工作,才能让政府和社会的援助真正地落到实处。当然,板子不能只打在懒汉身上。客观地讲,相比改革开放前零散的逐户脱贫模式,现下实行的扶持开发政策面更广、力度更大。但30多年过去了,这种扶贫模式也暴露出了诸多不足。比如,对扶贫资金缺少约束,只管发钱不管花钱;再比如,贫困的“帽子”往往终身有效。懒汉并非天生,但当有足够的眼前利益,又没有旁人监管,就足以让一些立场不坚定的人去试图走捷径。
要防止扶贫政策养“懒汉”,必须三管齐下。
首先,扶贫政策的宣传要落到实处。要让“懒汉”清楚认识到精准扶贫政策,是鼓励生产的政策,是帮弱扶贫的政策,而不是制造“懒汉”的政策。如果扶贫最后扶出一群“懒汉”,躺在政府的扶贫物资上过日子,甚至把扶贫完全看作是政府的事而与自己毫无关系、以享受扶贫政策为荣,也就偏离精准扶贫的主题,对扶贫工作产生的负作用更不可低估。
其次,要转变“脱贫”的观念,从“要你脱贫”变为“我要脱贫”。这需要各级扶贫工作人员在工作中树立起“懒汉”脱贫的信心,激发出他们“脱贫致富”的动力。通过鼓励“懒汉”贫困户主动发展产业,鼓励他们靠自己的勤劳和智慧发家致富,坚定“懒汉”对自己脱贫的信心和信念。
最后,要树立脱贫致富的决心。在扶贫工作的开展中,要让“懒汉”明白:扶贫不等于发钱。要克服“等、靠、要”的依赖思想,不要总是想着靠政府和社会的救济满足自己的利益需求。政府发放的物资和扶贫款的是用来发展生产的,而不是用来吃喝玩乐。摆脱贫困帽子最终还得靠自己勤劳的双手,只有自力更生,才能改善贫困现状。要相信,在政府的帮助和社会的支持下,只要肯下功夫肯动手去做,就能用双手改善已有的生活状况,从而实现真正的“脱贫致富”。
作者单位:河北省张北县委组织部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