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吴佩:春节空城是面透视镜

[ 作者:吴佩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7-02-10 录入:19 ]

近日,据一家互联网公司发布的2017年春节“空城指数”显示,春节期间,全国空城率最高的十大城市分别是东莞、佛山、广州、深圳、长沙、上海、苏州、北京、武汉、郑州。其中东莞有近七成(69.26%)的人返乡离开,当之无愧成为春节期间最“空”的城市。

一年一度的春运是中国特有的一次大规模临时性人口迁移,数以亿计的人口从城市向农村流动,大城市开始上演“空城计”,宁静的乡村则迎来了难得的喧嚣。“春节空城”现象犹如一面“透视镜”,一定程度上折射出了当下中国的国情和文化。

首先,“春节空城”折射出国人根植于心的乡土情结和文化传统。象征团圆的春节,在中国人的心中自古就有重要地位。春节,既是一次全家团圆的机会,也是一次相聚重逢的仪式。无论出门在外多么艰辛,无论回家的路途多么遥远,奔波忙碌了一年的人们都要在春节回到家乡、回到故土,去与亲人团圆。即便在城市安了家、扎了根,多数的人也依然希望能在春节回老家去走一走看一看,因为故乡有亲情、有回忆,更有无法割舍的乡愁。不管时代如何发展变化,以家庭、亲友和地缘为核心一层一层向外扩散的“乡土文化”,实际上仍然是维系城市文明和农村文明的重要纽带,“春节空城”恰恰印证了中国人对乡土的依恋。

其次,“春节空城”凸显了农民的融城之路依然有许多障碍需要翻越。相对而言,春节期间成为空城的城市,现代化建设和社会文明程度都比较高。这些城市在产业政策、就业政策、人口落户等方面具有较大的优势,由此吸引了大批农民前来就业。然而尽管越来越多的农民涌入并参与城市建设,他们在就业支持、基本住房、医疗养老、义务教育等公共服务上享有的权利与当地市民依然有所差距,并没有真正实现“人的城市化”,或多或少导致了春节期间出现短暂的“空城”现象。对于这些城市来说,一方面要积极出台相关的政策帮助进城农民真正融入城市,享受市民的福利待遇;另一方面,也可以出台相应的激励措施,鼓励引导进城农民的家人“逆向探亲”,让更多农民愿意留在城里过年,同时也可为化解春节后城市“用工荒”打下基础。

再次,“春节空城”反映出地区之间、城市之间经济产业发展的不均衡。据“空城指数”数据显示,从地域上看,全国十大“春节空城”主要分布在南方,中心城市多边沿城市少、省会城市多其他城市少,而从外来务工人口上看,中部地区仍是外出务工人口大省。这些数据生动再现了我国区域之间、地区之间、城市之间在资源配置、产业发展上的巨大差异。与大城市相比,中小城市、城镇乡村的就业和发展机会有限,对人口吸引力不足。在城镇化发展的今天,各地区尤其是中西部农村地区更应该扶持和发展特色产业、主导产业、优势产业,全面提高农村的发展前景,让农民愿意留在乡土,不用背井离乡就能发家致富。如此,一些大城市也不至于一到春节就变空城,乡村也不会仅在春节这短短几天重回喧嚣和热闹。

作为中国独有的现象,“春节空城”是经济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也是一幅浓缩的城乡人口流动迁徙图,折射出了城市化进程中出现的各种新问题以及各种可能的矛盾和冲突。应该说,这些问题和矛盾的化解,还需要走很长的路。

中国乡村发现网转自:《农民日报》(2017年02月08日03 版)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