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刑拘村民体现的是执政者的底气不足

[ 作者:夏桐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26 录入:16 ]

2016年8月,因水库污染问题,冯勇军等9位村民,打算给镇政府和县环保局送去“不作为”锦旗。可还没走多远,没喊口号没敲锣的冯勇军就被警方以“涉嫌非法游行示威”抓走了。等待4个月后,他与8位村民拿到了撤案决定书,不过,尽管免于刑拘处罚,但依然面临行政拘留的可能。(12月23日,人民网)

因何刑拘,警察给出的答案是刑拘冯勇军是因为其涉嫌非法游行、示威、集会。刑法中“非法集会、游行、示威罪”有几个重要构成要件,“拒不服从解散命令”和“造成破坏社会秩序的严重后果”,当为不可或缺的两项重要考量。该村民没走出多远就被刑拘,警方尚未实施要求其解散的前置性执法的现实语境,仓促将当事人刑拘,既有违罚当其罪的合法性,也不符合依法办事的程序正义。

更讽刺的是,以前冯勇军也曾和乡亲们扛着表彰县水利局的锦旗,敲锣打鼓、浩浩荡荡地走在街上,同样没有经过申请许可,却自始至终未被限制更未被认为是违法。欢迎歌颂,排斥谏言,不免有点“黑色幽默”的味道。

为何仓促将村民刑拘?无非是这幅锦旗将他们的遮羞布扯了下来,自身底气不足,一直未解决好污染问题,却只允许其藏着掖着,不接受群众对自身的批评。我相信,村民送锦旗也实在出于无奈,并非无理取闹。生活环境收到污染,生命收到危险,多次向相关部门投诉,而面对两年间的群众举报,环保部门并未有效制止污染水质的违法行为。用当地村民的话说,送锦旗的目的就是希望鞭策相关部门积极处理污染问题。

习近平总书记、李克强总理都曾多次告诫,“要容得下尖锐的批评”,“要鼓励群众批评政府”。而对于群众的监督和呼声,我们不能只捡好听的听,而容不下批评,更不能有那个讳疾忌医的态度来为官民良性互动设置梗阻。我们应该认识到,这类带刺的“表扬”,背后反映的正是现实积弊、民意呼声。如果我们能够诚心的结下这份尴尬的“礼物”,深刻检讨自身,认真改进,认真对待这种方式背后的焦急、等待和无奈。

同时我们也应该认识到,“打铁还需自身硬”,只有自己底气足了,多些排忧解难的问题意识,少些官僚作风,面对群众时,我们才能问心无愧。

作者单位:中共四川北川县安昌镇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