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群众路线教育活动以来,反“四风”收到了很好的成效。从扶贫部门、一些基层来看,“官僚主义、享乐主义和奢靡之风”的确大有收敛,特别是现在下基层,比过去轻松多了,就是不喝或少喝酒了。但是,“形式主义”这个“四风”之首,在个别的扶贫部门、个别的地方却有过之而无不及。由此,上面要精准扶贫,下面就精准应付,出现扎扎实实走程序、认认真真走过场的现象。
前不久发生在甘肃的“杨改兰悲剧”,尽管事件的根本原因是个体人性的扭曲,但也将当地的深度贫穷以及形式主义的扶贫政策呈现出来。当地把低保资格交于村民代表、村干部等人投票决定,这种简单票决方式,很可能造成投票标准不再是贫困与否,而是乡情或者家族利益,这在广大农村地区并不少见。
就建卡贫困数据平台为例,有的县有国扶办分配的子系统、省上的系统、市上的系统,县上又搞一个自己的系统,就有四个“大同小异”的系统了。县里的民政、农业、就业、住建等部门都有本系统的信息平台。加之其他因素,这样就完全可能加大不必要的工作负担,就可能出现“把女人当做男人使,男人当做牲口使”的现象,基层的时间都耗在里面了,哪有精力去因户施策啊!一个地方,真的用得着搞几套同类信息系统吗?!
展板也可能是个问题。极“左”年代,标语特别的多。现在呢,就是展板多,随便走到那个村,无展板也可能就不成其为村了。不是说不要,我想就是不要搞这么多、这么高档,多了、高档了可能意义就不大了。这给“两学一做”,个别部门就要发个包包、发个笔记本,还“抄啥”是一个道理。关键是要学、要做,“内化于心,外化于形”。
个别地方,层层都搞一个脱贫攻坚挂图作战室。有的可能要花几十上百万元,有这么个必要吗?名曰挂图作战,可能就是挂图作个样子。我没别的意思,就是要减少那些不必要的展板表册挂图。就拿数字指标来说,层层加码、级级搭车,越弄越多,到基层就被弄得越来越难懂了。脱贫攻坚是干出来的,不可能是“展表挂”出来的。
个别地方,一说到贫困就是扶贫,扶贫就是增收,增收就是产业,产业就是规模,规模就是龙头大户,“龙大”就是覆盖,盲目跟风,可能趋同化就日益严重。或者不尊重贫困群众意愿,不符合当地发展实际,搞“一刀切”。别说可能弄得增产不增收,即便增收也只解决了“两不愁”,还有“三保障”呢?这是一个整体啊!何况,“少了赶、多了砍”的教训太多了。
还有个别地方,脱贫办好像就成了“接待办”,或叫“托作所”“幼儿园”,多数时间迎来送往。我们一些扶贫干部许多时候泡在会议、文件、简报的“文山会海”里,可能自己出不来也让别人出不来。有的领导同志,甚至总摆出一副“政治正确”的样子,把上级的要求挂在嘴上,堂而皇之地搞“政治排场”。
扶贫“形式主义害死人”。其危害,不仅在于装腔作势、有名无实,还在于它的“异化”作用,让扶贫变味走样,最后实事泡汤、好事办砸。“为政贵在行,以实则治,以文则不治”。贫困群众最重“实打实”,最烦“假大空”。脱贫攻坚,关键在于出实招、不搞形式,鼓实劲、不鼓虚劲,才能夺取最终的胜利。
要之,脱贫攻坚已经到了非常关键的时刻,是该“让搞形式主义的人付出代价”的时候了。
作者单位:四川省扶贫和移民工作局项目中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