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些年,各种庆典、论坛、嘉年华等“你方唱罢我登场”,大操大办各种活动,花钱自然少不了,但政府部门的经费是有限的,于是一些地方政府向企业摊派的情况并不少见。近几年,大操大办得到明显遏制,随之“向企业摊派的事儿少了”。(中国新闻网,12月16日)
四年前,中央八项规定通过媒体为社会广泛知晓,并成为公众广泛热议的话题。当八项规定刚刚出台时,还曾有这样的议论:“该不会又是一阵风吧?”,四年过去,翻阅党风、政风建设的成绩单,这样的议论悄然湮灭。党中央从自身做起、从细节抓起,点滴之间改作风、步步为营求落实。看似一件件小事的不断规范,改变的是执政党的作风,净化的是全社会的风气。
八项规定出台后,各地各部门纷纷出台规范公务接待、会议、公务用车、因公出国(境)等管理办法,制定相应规章制度,切实转变工作作风。反对脱离实际、远离群众,反对铺张浪费、奢靡之风,反对特权思想和特权现象……近年来,党政机关清风劲吹,受到民众普遍赞誉。
不合理的公务消费将会被长久抑制,期盼通过政策的停止而改善市场需求的可能性越来越渺茫。消费需求的合理回归,提醒那些寄生于公务消费的行业——转型的时候到了。在业内人士看来,“后公务消费”时代,曾经依靠“一掷千金”赖以生存的消费行业要想实现华丽转身,走亲民路线才是关键。“亲民并不是完全放弃原有的产品和业务,而是保留原有适合市场需要的,并发展多种中、低档的亲民产品和服务,拓展市场渠道。”
改善作风真正实现标本兼治需要更为实质性的突破,关键着力点在于加大反腐败机制体制的创新,进一步改革党的纪检体制。这本身就事关我国权力结构体系的调整,应该从改革监督权角度予以推进。抓作风问题,要在监督常态化、机制创新上下功夫,要做好监督这篇大文章:一是要把整顿“四风”与巡视监督结合,二是用好舆论监督,编织一张“全天候、无缝隙”的监督大网,让那些敢于搞“四风”的人无处遁形、无地自容。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