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十公开背后的民心背向需细思量

[ 作者:敖思明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19 录入:实习编辑 ]

今年7月,重庆市荣昌区荣隆镇葛桥社区居委会主任王元富在“十公开”申报阶段,发现自家2016年的农资补助款比往年多出1600多元,主动将这笔钱存入了镇财政所,并到相关部门查阅档案,查明了误发原因。王元富说:“‘十公开’督促干部进行自查自省,不然自己哪天违反了纪律都不知道。”(12月16日 人民日报)

与“十公开”取得的成绩相比,还有许许多多的村(社区)在政务公开上“躲猫猫”,引发村民猜疑、抱怨的同时,村干部没有反省自身存在的问题,反而认为村民戴着“有色眼镜”看人看事。事实上或许如此,但如果真的在民心上多思考一点,多走一步,工作上就无需费尽口舌。在为“十公开”助廉举措点赞之时,希望其他地区在学习借鉴中,掌握该举措背后的实质,莫要“画虎不成反类犬”。

为民谋利、替民解忧,持续改善民生,是“十三五”规划中最动人的前景。实现这一目标,既需要广大群众的共同努力,更离不了一个稳定、和谐的农村环境,毕竟“十亿国人七亿农”。要给群众稳稳的幸福,决不能让农村这个后院起火。这就需要基层党委政府落实“两个责任”,想方设法盯紧村社干部手中的权力,不以其权力微小而放松警惕,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向农村延伸,实现进一步提升村级党组织治理能力,及密切党群干群关系,进而赢得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凝心聚力共促发展。

俗话说:“人心齐,泰山移。”过去我党这艘“扁舟”,能在风雨中一路过激流、闯险滩,到建立新中国,靠的是广大群众的牺牲和支持。再则,为什么改革开放能取得成功?除了如邓小平同志所言,因为“贫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要消灭贫穷。”更在于改革开放不是为了一家之利,而是要让所有国人都过得更好。追根究底,就是要掌握民心所向,让群众汇聚在党旗下,始终跟着党走。做到这一点的前提就是要让群众受尊重、得实惠。如政务公开,让权力运行在阳光下。

古语云:“上医治未病。”事实上,对群众来说,就希望村干部多一点公平公正,少一丝以权谋私或优亲厚友。虽说现在维护基层群众合法权益,是纪委狠抓的重点。但作为维持法纪尊严的最后一道闸门,如果时刻冲锋在前,反而映衬出我们的监管制度出了问题。因此,要减少群众的误解,摘下群众的“有色眼镜”,村社干部更需主动作为,让能够公开的政务信息全面、及时公开,让群众是瞎子吃汤圆—心中有数,就会主动消除猜忌,对村集体班子信任有加,对党委政府笃信不疑,进而配合村上工作,为实现“中国梦”添砖加瓦。

为什么“水能载舟亦能覆舟”一说能流转千古?就在于它生动阐明了民心的重要性。作为党的前沿堡垒的坚守者,基层干部必须时刻谨记,民心所向才是真正的政绩。唯有体会到民心的重量,以民心为导向,攥紧群众路线这个传家宝,才能知不足,才能多干群众急需的事,多干群众受益的事,多干打基础的事,创造出经得起历史检验的业绩。否则,即使其他工作抓得再好,也只能是沙滩上的城堡,经不起风雨的考验。

作者单位:四川省泸州市合江县政务中心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