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 乡村发现 > 首页 > 三农时评

严防扶贫工作领域腐败

[ 作者:熊智慧  文章来源:中国乡村发现  点击数: 更新时间:2016-12-16 录入:实习编辑 ]

近日,福建省纪委通报8起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典型案例,共涉及8人,其中科级干部3人,科级以下党员干部和村干部5人。(12月12日中央纪委监察部网站)

扶贫工作是大事,是重事,中央近几年高度重视扶贫工作,全国各地早已吹响扶贫号角,当下正值脱贫攻坚战关键时期。扶贫金是基层困难群众的发展救命钱,严禁任何个人挪用、侵占、私吞。对于扶贫领域的腐败问题都是零容忍,一旦发现,严惩不贷。

对于扶贫领域的腐败,我们应该怎样去监督和和避免呢?其实,多起案例分析得出结论:扶贫领域的不正之风和腐败问题具有一定特点和规律性,发生地域广说明扶贫领域腐败问题具有跨地区共性,不同地区的扶贫领域腐败风险具有相似性。找出了这些规律、共性,对于遏制扶贫领域的腐败是有帮助的。我认为,遏制扶贫开发领域的腐败,必须标本兼治、必有所突破:

一是严肃查处扶贫领域违纪违法案件。纪检监察机关要以零容忍态度加大对扶贫领域腐败的打击力度,发现一起,查处一起,凸显威慑作用,进一步强化“不敢腐”的扶贫氛围。

二是科学制定扶贫项目及资金管理机制。脱贫攻坚项目涉及部门和利益群体众多,如果不制定科学的项目管理机制,从项目立项开始到项目验收结束,太多的环节可能滋生腐败。所以各地必须结合本地实情,制定科学有效的项目及资金管理机制,从源头遏制腐败滋生。

三是进一步落实村级“三务公开”制度。进一步落实好村级“三务”公开,不走过场,才能真正使群众第一时间了解扶贫帮困的各个环节政策落实情况。让各项扶贫政策在阳光下运行。

为啥扶贫领域腐败居高不下?原因不难想象。一方面基层“蝇贪”行为未得到根本控制,顶风作案者依然顽固;同时,扶贫领域的项目多、资金大,给贪腐套取提供了可乘之机,即使不扶贫换成其他项目,恐怕同样也难逃被“劫”的命运。

不难发现,扶贫领域职务犯罪违法问题频发,涉案人员多为乡镇站所和农村“两委”人员,民众反映强烈,对打赢脱贫攻坚战危害巨大。他们直接与群众打交道,是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本该想方设法如何把工作干好,令群众更加满意,反而动起了“歪脑筋”,产生了谋私念头,把“黑手”伸向了专项资金。

对症下药才有好疗效,铲除扶贫领域的职务犯罪,应从三方面下功夫:一是在基层干部的思想素质、党性修养方面动“手术”,纠正他们把扶贫专项资金视为“唐僧肉”的贪念,正确审视这些资金的重要意义,自觉守纪,不碰这“烫手的山芋”;二是进一步完善科学的专项资金管理模式,尤其要避免团伙式涉腐、窝案现象的产生;三是要将监管常态化,纪检部门要多到基层去走一走,多在群众身边了解实情,抓早抓小,防止扶贫专项资金流失。

纵观扶贫腐败案例,基层村官侵害群众利益占多数,政府部门在贯彻落实扶贫政策的同时更要注重扶贫资金的是否发放到位,群众是否真正享受到位。当前开展的“两学一做”教育活动是很好的契机,让基层村干部也参与深化学习,增强党性修养,提升自我。更要与扶贫工作相结合,落实“两个责任”主体,加强监督,严格执纪,确保打好脱贫攻坚战。

作者单位:北川羌自治县片口乡人民政府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

免责声明:中国乡村发现网属于非盈利学术网站,主要是为推进三农研究而提供无偿文献资料服务,网站文章、图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不代表本站立场,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