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3年至2013年期间,赵涌涛利用担任乐至县县长、县委书记,简阳市市委书记,资阳市副市长职务上的便利,为他人在工程项目建设、企业搬迁、工作调动等方面谋取利益(正义网 2016年12月13日)
几年前,赵涌涛的名字前面有着一长串的职务:“县长、县委书记、市委书记”。无论哪一个职务都是令人称羡的。可是,也就是这样一个“响当当”的人物却过不了“廉政关”,利用职务便利,为他人在工程项目建设、企业搬迁、工作调动等方面谋取利益,最终变成了人人唾弃的“阶下囚”。
是什么让一个佼佼者开始迷失方向?是权力的任性、是金钱的诱惑、是价值观的偏向,这一系列的错误选择让赵涌涛成了“奴隶”。
客观来说,赵涌涛本来可以是国家的栋梁。如果他坚持初心,在工作上想的是如何为老百姓办实事、思的是如何为国家做贡献,那么他仍然是党和国家培育的“人才”,仍然会是家人的“顶梁柱”。但是,他却“想当官”更想“发财”。就是在这种“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错误价值观导向下,走上了歧途。
习近平总书记在考察北京大学时说过:当官不要想发财,想发财就不要去当官。当官和发财是鱼和熊掌,并不可兼得。若是违背这个自然原理,就会做出背弃党、背弃国家、背弃人民的坏事,终究也会事与愿违,辜负人民的信任。
可能有人会说,古语也说“三年清知府大,十万雪花银”。也许,在那个年代,法治观念不深入、法制体系不健全,这样的现象时有发生。但是,在现代,人人都要做守法的公民、干部更要懂纪,这样的想法绝对不能成立,这样的做法也绝对不能容忍。自十八大以来,反腐不是一阵风,力度不减,仅2013一年,全国纪检监察机关就接受信访举报195.0万件(次),初步核实处置反映问题线索19.7万件,立案17.2万件,结案17.3万件,给予党纪政纪处分18.2万人。这刷新的数据就是实例,告诫所有干部“当官不要想发财、发财不要当干部”。
贪如火,不遏则燎原;欲如水,不遏则滔天。干部要想过“廉洁关”就要洁身自好、守住底线,坚持不义之财不取、不法之物不拿、不净之地不去,谨记:当官不为民做主,不如回家卖红薯。
作者地址:四川省绵阳市安州区
(扫一扫,更多精彩内容!)